(上接第一版) 何远刚表示,在平原上,一个50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周期大概在一年半左右,而新都桥变电站,去年3月份正式动工,去掉雨季,有效工期不足一年,再加上当地的沙石等建筑材料达不到要求,需要从雅安等地运进,工程位于高寒地区给混凝土在冬季的施工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参与修建新都桥500千伏变电站的四川蜀能电力公司项目部经理王健说,施工期间最多的时候招募工人达600多人,但不少人来到工地,睡了一晚第二天就不干回老家了,说是给再多工钱也不干,说是受不了这里的高原反应、心慌气短、老流鼻血。 缺氧不缺精神。电力员工顶上来,项目部的40多人都坚持下来了。28岁的总工蓝天,今年准备结婚,但5月份因紫外线灼伤皮肤,不得已将婚期推到明年。土建总工孙杰将生孩子的计划推迟到了明年。 这是一个技术创新的优质工程。“500千伏线路要翻越最高海拔4700多米的折多山,塔间高差最大270米,塔间距最大1200多米。”何远刚说。 针对新都桥500千伏输配电工程高海拔、重冰区、多雷区的特点,四川电力人按冰区及海拔高度规划3套塔型共计37种铁塔,20毫米冰区同塔双回路段为世界首条500千伏同塔双回路架设的重冰区线路,开创了500千伏同塔双回路重冰区线路的先河。 这也是一条环境友好型工程。通过“卫星图片”进行选线,采用海拉瓦优化路径,现场采用GPS技术选线、放线及定位;在路径选择方面,设计人员着重对沿线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牧场及天然林的分布区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路径方案的不断优化,将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降到最低。 艰难困苦培育一批新电力人 新都桥500千伏变电站建设高峰期时,超过600名员工奋战在位于新都桥的变电站施工现场。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团委书记罗亘说,在一线的员工中,90%都是40岁以下的青年。 1989年出生的李翔在项目部里年龄最小,而他担起的重担却不小——负责整个工程质量和资料的整理,这本应该是两个人干的活,“基础工程建设阶段,常常弄资料到夜里一两点。”每天紧张的工作完成之后,李翔都会给女友打电话,然后戴上耳塞,听着歌入眠。这是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员工创作的一首歌,李翔最喜爱的一首歌:“每个应该浪漫的日子,我们相隔千山万里,我们放弃太多的时候,都在书写电力传奇,你会到工地看我吗?在我听风数星星的时候……” “这个小伙子结婚第二天就回工地了。”听到别人谈论自己,28岁的钟旺志有点腼腆、不好意思。今年2月份他才在老家广汉和妻子举办了婚礼,第二天就赶回了工地,“我老婆自己一个人去马来西亚度了蜜月,”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为了抓紧时间施工,很多电力职工都无暇顾及家里的事。 省电力公司团委看到适龄青年的“结婚难”,9月份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为6对青年员工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原集体婚礼。 但更多的人还是为了藏区电网在默默奉献。线路专责惠义平,身体壮实得像头牛的他在巡线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军。在泸定基地,好多同事都在嘀咕惠义平谈女朋友的事儿,没想到31岁的堂堂汉子还没女朋友。惠义平不太在乎地说道:“不是没有女娃儿找我,主要是我觉得工作流动性大,没时间陪女朋友,怕耽搁人家。耍朋友就是要耍嘛,等把今年过了再说吧。” 这些奋斗在高原的80后90后电力员工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这片土地走向幸福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