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林 ■年龄:52岁 ■职业:四川电力甘孜公司 ■心愿:关注建设者,用笔和镜头记录点滴精彩。 他从事电力宣传,曾递交二次申请,最终如愿从炎热的攀枝花来到高寒缺氧的甘孜州,第一站就选择了海拔4200多米的石渠,并写下了《有了电,石渠的发展会更好》的报道。这篇消息在《国家电网报》、《华西都市报》发表后,四川新闻网、新华网等报刊相继刊登,并转载于其他各大网站。他就是在康巴高原行走多次后,被当地朋友称之为“康巴汉子”的杨林。 告别家乡,走进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甘孜公司的杨林,已是年过五十,他在这里从事着他热爱的电力宣传事业。如今,两年的援建时间,已过去了8个月的光阴,他无悔与公司的其他热血青年,共同选择了这条援藏之路。 记得初到康巴大地,正值“新甘石”输电联网工程动工不久,1500多名建设大军,奋战在寒风凌冽,雪花飞舞的施工沿线。为了报道及时,他不顾领导的劝阻,不顾要到适应高原气候时、方可向高海拔逐步前行的命令,从海拔2600多米的康定出发,一路北上,直达距康定696公里,海拔4200多米的石渠。杨林说,首次到海拔这么高的地方采写新闻,沿途已倍感胸闷心慌,像霜打的枝叶低着头,浑身没劲儿,走不上几步就要停下来喘上几口粗气。但看见电力建设者挖基坑、立铁塔的身影,看见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施工的场景,激励和感动着杨林,他便立即用手中的笔和相机、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电业员工艰苦奋战高原的感人场景。 让杨林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在一次在石渠县虾扎村采写用电情况稿件时,一位藏族老阿妈手握转经筒,口中喃喃有词的主动与他打招呼,虽然老阿妈说的藏话,但杨林从她表情中,读懂了当地群众通电后的喜悦之情。从此杨林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这里淳朴的藏族群众。 为了适应这里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采写新闻报道,被强烈紫外线晒得黝黑的杨林,不仅学会了像“确戴默银”(你好)、“夏啵”(朋友)、“沙嘛沙啊”(吃饭)、“噶真奇”(谢谢)、“德莫”(再见)等简单的藏语对话。同时,他开始喝酥油茶、吃糌粑和牦牛肉,习惯了高原的生活。每当他穿上藏族服装或与藏族同胞打交道时,无论是公司的同事也好,还是当地的群众,他们都把杨林当成了“康巴汉子”,这为他在后来采写新闻报道提供了许多便利。 惟有辛勤耕耘才有收获。为发挥好舆论宣传阵地,他前后共10余次深入实地,采写“新甘石”输电联网和“对口帮扶”藏区电网建设,报道反映公司电业员工,稿件多次在不同的新闻媒体上发表。 在“十八大”召开之际,他再次来到石渠,这次他写了题目为《有了电,石渠的发展会更好》的稿件,看到稿件被许多媒体转载,这让杨林备受鼓舞。他说:“建设者是最光荣、最辛苦的人,他们把累活留给自己,把享受留给他人,写好稿子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希望读者多关注建设者,他们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说到心愿,杨林说他希望用笔和镜头记录点滴精彩,让更多人了解高原建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