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唐部长好人啊,要不是他,我们连水都吃不上。”村民不再像往年那样再为吃水发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米龙乡地形犹如“五指”,处在“手指”上的程章村人畜用水十分困难。
2013年,联系米龙乡的唐时胶在调研中知道程章村的情况后,立刻承诺:“吃水是大事,这个事情我来解决。”
他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为村民争取8万元修建蓄水池资金。可需要修建蓄水池的农户多达36户,8万元远远不够,唐时胶又带头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建设蓄水池,力争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段时间,唐时胶一心想着程章村蓄水池建设,从蓄水池前期的规划设计再到后期的验收使用,唐时胶前前后后到程章村不下十余次。每次一来一去要五六个小时,村支书小扎西看着疲惫的唐时胶,心疼地说:“部长你这么忙,县里还有那么多大事要办,就别这样来回跑了。”
唐时胶总是笑着回答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把这些小事办好就是我的工作。争取资金不容易,不把事办好就对不起老百姓,我多跑几趟算啥子嘛。”
“我身上的校服,桌上的本子和笔,都是唐伯伯找人帮我们买的。”2月4日,正在做寒假作业的米龙乡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拉姆对记者说。
米龙乡村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不便,多为住校生,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学生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相对匮乏。唐时胶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4批爱心人士到两所小学进行爱心捐助,捐赠的物品有书、本、笔、校服等学习和生活用品,总价值达30余万元。
新鲜的蔬菜挤在大棚里,郁郁葱葱。在米龙乡夺多寺,蔬菜大棚里长势不错的绿色蔬菜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亮色。
2012年,唐时胶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得知米龙乡大多数僧侣几乎从未对身体进行过体检,他马上协调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骨干力量到米龙乡扎西寺和夺多寺对僧侣进行体检。当得知由于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难以吃到新鲜蔬菜,大多数僧侣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唐时胶又积极向县农牧局争取,为两座寺庙建起蔬菜大棚,解决了僧侣吃菜难的问题。
米龙乡党委书记旺堆回忆说:“他经常对我说,你的工作好不好,你说了不算,老百姓说你好,那才是真的好。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认识他,都说他是一个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干部。”
在米龙乡只要一说到唐时胶,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唐时胶用他的努力工作换来了百姓的满意,用行动赢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官位不重要,做事很重要”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你官做得好不好,要看你把事做得有多好。干工作,要对得起党和国家发给自己的工资。”这话正是唐时胶工作18年来认真做事的真实写照。
抓住我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成功获得“中国松茸之乡”的称号,并抢先注册商标,举办了中国松茸节,增加了雅江影响力和美誉度,提高了特色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为雅江发展装上了“助推器”……这一记记漂亮的组合拳充分展示了唐时胶做事的深厚“功力”。
工作中,唐时胶很会把握分寸,既不“专权”也不“弃权”。
力促电视台开播藏语频道,为电视台演播厅争取建设资金,为电视台四处寻找播音主持……唐时胶竭尽全力为电视台发展奔走呼吁,但却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私利。
最懂宣传的人却最少宣传自己。唐时胶逝去后,大家在寻找他的影像资料时,才发现少之又少。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每次下乡调研,他总是叫上司机就走,不让我们派记者随行。他说,下去是做事,又不是去表演,不需要登海报,摄影照相跟来做啥子。”
“唐部长掌管着电视台时,没动用过一次私权为自己‘闪闪光’。跟着这样的领导,干起事来很舒心。”雅江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杨洪说。
布局风景点,建筑观景台,雅江俨然已是318国道景观大道中最美的一段。
“跟着唐部长做事,他的严格和认真会逼得你够呛,但是事情做好后,那种成就感让你累并快乐着。”雅江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永强说在工作中他常常被唐时胶“赶着走”。
既然要做事,就要做好,不能敷衍了事。建设生态文明村,唐时胶亲自深入到香格宗村和日基村进行实地查看,倾力提升文明程度,凸显当地藏式风情,积极打造乡村酒店。
虽然最初他认真干事的态度让村民们难以接受,但随着当地群众因为生态文明村的辐射作用在旅游开发中实实在在增加收益得到实惠时,大家才真正地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多亏唐部长的严要求,不然我们的乡村旅游难成气候。”日基村村主任任八金说。
2002年任雅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11年任雅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3年来,与唐时胶一同“起步”的很多人走向了更高的岗位,他却没有一点怨言,坦然地说:“说老实话,谁都希望进步,但总有先后。世事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于心。官多大不重要,踏实做事最重要。”
“工作要‘接地气’,才会有底气。”
2月4日,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村民阿英在自家客厅正墙上挂上在“村文明家庭户”评比中获得 “尊老爱幼文明户”的荣誉牌匾时,无比自豪。
说起这块“金字招牌”,不得不提到唐时胶。在2013年,唐时胶在调研中发现雅江县乡村文化生活贫乏、文明程度不高,他结合实际,创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结对认亲”活动,鼓励省级最佳文明单位雅江县国税局与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结成共建对子,互帮互助,加快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心中有群众,脚下有力量。
“工作要‘接地气’,才会有底气。”唐时胶经常说,不到基层去,想法就没有灵气。
唐时胶从不“闭门造车”。“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群众没有利益就一票否定。”他坚持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必须以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凡是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大事,他都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做实做好。
忙,是唐时胶参加工作18年来的常态。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炉霍县县委办公室、炉霍县农办、雅江县政府、雅江县委宣传部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节奏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
在县委宣传部,记者看到去年下乡登记表上唐时胶的下乡时间为126个工作日,也就是说他全年1/3的时间都在基层。
常年奔走在基层,马不停蹄用脚步丈量着雅江的每一寸土地。在雅江13年,唐时胶走遍了雅江4个片区1镇16乡1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走遍了雅江的村村寨寨,足迹遍布雅江7854平方公里广阔土地。
唐时胶经常深入偏僻乡村,有些地方不通公路,汽车无法到达,他便搭乘摩托车在崎岖山路颠簸前往,因此大家把唐时胶叫做“摩托部长”。
在整理唐时胶的遗物时,那密密麻麻写满了页面的十几本上千页的工作日志让人动容,它记录了多年来唐时胶脚踏实地为民做事的心路历程。
人民公仆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要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谋求福利。
唐时胶虽然离去了,但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正如同“酵母”、“种子”,在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在人们的心田,迅速地生发开来。
虽然,他的笑容和身影极少映入镜头,但却深深地印在了雪山之巅、草原深处,印在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唐时胶走了,带着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挚爱,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匆匆地走了。他用他那扎实工作、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创先争优、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兑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的诤诤誓言。
唐时胶生前常说:“不要谋着做大官,要谋着做大事,要做人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实事。”许多优秀领导干部,或英年早逝,或因公殉职,或积劳成疾,或奉献到老,这些曾经无比鲜活、有血有肉的生命,像炉中煤一样燃烧自己。斯人已逝,而他们的光与热依然长久地温暖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