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期的确 彝族婚礼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很多程序。现今,新娘终于被接到了新郎家里。此时,要举行新娘梳妆吃饭仪式。众亲友得以相聚一堂,尽情喝酒、尽情唱歌。 九龙彝族婚俗 进婚房,彝语称“叶惹伍”。婚房用一张五米长的围笆和一张盖笆搭在婆家正屋偏外方处。内安三锅桩,上放一口锅,内掺半锅水,放几半元根。房里请有既合八字、又拥有福气的一男一女,充当“老人公”和“婆婆娘”。按时间烧燃锅下的柴禾。当新娘跨门坎时,“老人公”将事前备好的“夫哈”在新娘头上反时针转一圈,口念“人来、心来、魂来”,示意接进媳妇。 新娘在婚房坐定后,“婆婆娘”用酒、蛋、用油炒荞面果子和一坨煮熟的长方猪肉敬新娘,用“扎领”在新娘头上反时针晃转一圈,示意结婚。 新娘进婚房的同时,婆家在院坝举行婚礼宴席。彝语称之为“各舍且”。婚礼宴席别具特色。新娘的舅舅、哥哥和弟弟作为特殊的贵客,两人一席,其他的送亲人,三人一席。先宾客,后主人。婚礼宴席上,一般宰杀一头牛、一只猪、一头羊,并做成坨坨肉,见人三块肉和一个饭巴坨。来参加婚礼的人过去不兴送礼,只是同家支的人,每家送五至十斤酒给新郎家。彝语称“合老”。而今来参加婚礼的人大兴送礼。 送亲的贵宾,在宴席上特别讲礼,最多吃一坨肉,几口汤,就从上到下依次放下餐具不吃了。在用餐中不能说话。 新娘梳妆吃饭,彝语称“席莫呷倮扎仗”。新娘不能跟送亲人一起吃饭,客人和主人家都用过餐后,举行新娘梳头仪式和开始禁食以来的第一顿饭,婚房内的象征婆婆,用“扎领”转过头后,新郎家两个表妹进婚房,揭下五彩盖帕,展观美貌身姿,两表妹一左一右护着新娘,走出婚房到院坝外一株果树下,举行新娘梳妆吃饭仪式。 新娘吃禁食以来的第一顿饭,一般只吃一口酒、一口饭、一个鸡蛋等。 主持梳头的人把出婚时戴的三个青丝绸帕拆下,把新娘的头发梳成两股长辫子,戴上绣长帕,把辫子缠上。挂好黄里飘云朵的密腊珠,还拆下外套裙子(现穿百褶长裙)。梳妆完毕,观看的人们开始抢新娘面前的酒和油炒饭,你抢过去,我抢过来,谁也不让谁。据传说,抢得新娘梳头时的酒和油炒饭吃的人,来年吉利走好运。 新娘进婆家彝语称“席莫都哦”。新娘在大树下梳妆和吃完饭后,由两个表妹陪同,回到婚房。两个“公婆”带领新娘走出婚房,进婆家。与此同时,其他送亲的人都跟在后面。 进屋后,主客分明,以锅桩为准,宾客在对门的一方入坐。主客是绝对不能混坐的。 九龙彝族推崇舅舅为大。坐的次序是:新娘的舅舅、哥哥、弟弟,然后才是长辈和年纪稍大的人。新娘位于客人正中。客人们就坐后,主人家上洒招待客人,每人一大碗,送亲的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醉的人越多主人越体面。男子要是不会喝酒,最好不要参加送新娘。不会喝酒只会吃饭,主人会把你看成不合格的客人。所以,席间就连几岁的小男孩也得硬着头皮喝几口,以示男子汉的胆气。 新娘进婆家,送亲的人进“婆家”,婚礼进入高潮。 婆家先给送亲的嘉宾从上到下每人敬杯荞麦旨酒,以表尊敬。嘉宾们借花献佛,每人回敬一杯,表示谢意! 宾主敬酒下肚,双方端起飘香的碗碗酒,围绕婚礼主题,打开话匣,以描述抒情为开场白: 今天结婚日,高上天温馨,温馨没有云,有云不下雨,下雨不点人,点人人不痛。今天结婚日,底下道温馨,温馨没石头,有石不踢脚,踢脚脚不痛。 今天结婚日,大家都温馨,温馨放唱跳,唱跳没顾忌,顾忌没关系,兴高又采烈。 然后谈天说地,内容广泛。导谈联姻,祝贺喜事,引谈人生观,道德观,趣谈天地起源、万物进化,也谈趣闻轶事。总之,无所不谈。 谈古论今的仪式进行到一定的时候,男家、女家双方宾客开始比识斗智,喜悦的婚礼更添精彩。 比识斗智的形式,男家、女家各一人,一个引唱、一个重复唱,两对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 对唱的歌词,有的是传统的陈词,更多的是即兴创作,可以从古唱到今,也可从南唱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