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周4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3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住城市文化记忆之魂
2015-03-14
郭昌平近照。
《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封面。

(紧接第一版)实际上这本书就是给现代人提供一个了解康定历史文化的途径,对如何进入康定的历史文化,起着带路的作用。它本身就是‘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如果说是写康定历史文化的话,那么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是无法把它写完的,也不可能在这本书中进行深度剖析。书中提到的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就拿其中一个点来写都能写出好几本书。为什么我会说这本书只是一个路径,实际上当时编制的初衷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康定有哪些历史文化现象,把这本书作为提纲呈现在人们面前,点到为止,不做深入的探讨,让人们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就足够了。这本书的关键在于它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它们是了解康定历史的途径,而第三章和第四章就是一些建议,将文人们对建设新康定的同时如何把康定的一些历史文化保留下来的一些建议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和第六章收集了一些简单扼要的相关资料,这就是本书的全部构成。”

康定的历史在哪?文化记忆又在哪?如果想知道这些问题,郭昌平建议读者看《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的第一章和第二章,这就足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康定历史文化的东西。“我们做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带一条走进康定历史的路,做大家的向导,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康定,读懂康定历史。”

【意义】

它将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依据

文化记忆与文明的演进一路相随,只有当文字、城市和国家出现之际,文化记忆才得以呈现。那么,如何防止历史书写得抽象化、工具化呢?一个很重要的补救之途就是对普通人真实生活的关注、对城市兴衰变化中的生活细节的关注,并以实物、以真实的文献资料呈现出一幅幅真实的生活图景。《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用它的唯美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过程。

郭昌平告诉记者,对于他个人来讲这本书的问世有很大的意义:“这本书当时只是一个规划,我们参与人员把规划的文本和图片提供给县上就算完成了任务。后来康定县经过研究决定要作成一本书,交给了县文化旅游局来落实出书计划。作为一名参与者,在任新建老师的带领下和所有的编制人员一同让这本书问世,我作为一名老康定,对康定县的建设应该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我们一直在说康定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个认识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一致的,而康定城整个城市的建设,在这么多年期间,文化这个符号没有被准确、恰当的应用好。康定的城市建设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样子,定位还不是很明确,有一些随意性,这里所指的随意性是指文化上的随意性,而不是规划的随意性。规划是很好,很系统的,比如说曾经康定县就搞过建筑物‘穿衣戴帽’,一个城市的房子全部‘穿衣戴帽’成藏式,不得不说搞了总比不搞好,搞出来也很漂亮。但是康定县的城市建设是不是就真的应该定位为纯粹的藏式风格呢?这就值得我们思考。应该给康定一个正确的定位,该怎么做,该向那个方向去做,今后的几十年应该如何打造康定城?这时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就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了,所以说我觉得这本书好就好在把康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做了一个浅层次的梳理。康定城市打造首先要搞清楚打造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样子,要了解它才可能更好地去打造它。就如同人,只有了解到最基本的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才能穿出适合自己的服装。对于这本书来讲,我个人认为它的意义就在于,对康定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有了更好的认识以后,这个城市的建设就心中有数了,在以后的建设中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在什么地方放什么样的雕塑,在什么地方做怎么样的大门,就有了历史的依据。”

《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的问世,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至今必然的产物。拿破仑曾幽默地说,“历史是一则约定俗成的寓言”,当我们面对各种历史发展文字、图片的时候,我们可要知道这些都是一些团体一心一意地建构出来的。正如郭昌平所说:“这本书让所有人对康定的历史文化都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参与了这本书的编制,并不是我们想当然构想出来的,而是依靠学习、研究、寻找资料总结出来的。希望我们能用真凭实据唤起人们对康定历史文化的进一步认同和关注。”

【郭昌平答记者问】

历史不能重塑但可以追溯

记者:这本书中呈现出的一些资料显示,当初在康定城每年都会举办很多节庆,这些节日保留到现在的还有多少呢?

郭昌平:据我了解现在比较大型的节庆就只有跑马山转山会了,而且现在也就举行一天。据考证,跑马山转山会其实它是两个节日,一个是农历四月初八的跑马山转山会,还有一个是农历五月十三的跑马山赛马节。历史上的四月八转山会是转八角,所谓八角就是围着康定城转而不是转跑马山。跑马山赛马节实际上是明正土司的家庭活动,以前的跑马山叫“拉姆则”,它是明正土司的家神所在地,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明正土司就会上山祭家神,在祭拜仪式完成以后就会在如今跑马坪的位置搭帐篷用餐,观赏其下人跑马。当初他们跑马比赛不是在跑马坪里跑,而是从跑马坪往山上跑,他的目的在于训练马匹,获胜的马匹主人可以得到茶叶的奖赏。

记者:书中有记载的康定锅庄有48家,现在一家都不存在了。在遗址上还有重建的可能性吗?

郭昌平:这个根本就不可能,一家都不可能。因为这些锅庄,早就丧失了锅庄的功能,它已经不复存在。锅庄有着它本身存在、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锅庄最初实际上是明正土司还没有到康定城就已经开始存在,应该是他下面的直属机构,拿现在的话讲就是办事处。当时明正土司手下的头人到康定交易,需要落脚处,先是搭帐篷,再修土坯房,后来由于交易越做越大,房屋需要具备更多的功能,比如客栈、储藏室、牲畜圈等等,就越修越大形成了后来的锅庄。所以说历史可以追溯但是它绝对不能重塑。

记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一个地名,叫“马市”,它是如何得名?存在于那个方位?

郭昌平:“马市”就是马市,是现在电影院往上,将军桥往下的位置,就是当初做马匹生意的地方,在茶马互市交易时期得名,后来马市成为回族的聚居地。

【书评】

重构历史 思索当下

在拿到《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一书时,给记者的直观感觉——挺不错,质量挺好的,里面的画也挺好看,可是作为一本历史书籍要让我从何读起呢?

再一次翻看这本书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和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书籍完全不一样,它以历史事件为轴以历史发展为线,“一轴一线”以回顾的方式,重构了康定历史文化的魅力。有效利用线性公共空间,把康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相对独立的历史记忆串联起来,使康定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得到了充分的、完全的展示。

《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完成了对康定鼎盛时期历史文化记忆的梳理。通过对康定文化记忆的保存、回忆以及重构在读者对康定历史的了解中给予了多视角的诠释。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在时间的消逝、人与物的新陈代谢中形成的。我们都知道,历史可以被传颂、可以被书写、更多的可以被阅读。而一个真正书写历史的人,它会赋予历史以什么样的意义,但让历史如何进入人类的记忆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本来就不是很爱看书的同学,记者讨厌历史书籍的枯燥和乏味。可是《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打破了对历史书籍的根本认识,它让记者第一次感觉到读历史书籍也是如此有趣的事儿。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康定的历史记忆中遨游,读懂了康定城市形成的历史,观赏到康定城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的全貌。记者看到了康定作为茶马古道重镇,茶马互市的兴盛。

德国学者阿斯曼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了记号的世界,人类生活的群体、组织和集体越庞大、越复杂,这个世界就越丰富、越复杂。在这充满记号的世界中,人类可以在更宽广的关联中灵活地寻找方向,甚至有能力超越自己的生死进行思考。记者不得不说《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中的文字与图片,就是康定文化历史记忆中的“记号”,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构历史思索当下。正如这本书前言中所说:“为增加对康定历史文化记忆的实感,我们在书中收藏了150多幅康定的老照片和老图片,并选辑康定城市历史上的寺庙、锅庄、名人、节庆、历代题咏等历史文化资料作专章编入,希望本书能留住康定历史记忆,彰显康定文化特点,为‘复兴康定’,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参考有所给力。”

《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的确很给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