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周2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5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科草原
2015-05-16

编辑 老师 函授学院

笔者从1963年开始给《甘孜日报》写稿,到1995年退休,除去十年动乱,前后加起来当了二十来年通讯员,《甘孜日报》把笔者从一个不会写稿的人培养成了“笔杆子”,衷心感谢报社编辑的谆谆教诲,《甘孜日报》的编辑即是笔者的老师,报社即是笔者的函授学院。回忆往事跌宕起伏,令人心动未已。

1963年,笔者从县政府机关下派到玉科草原当乡文书,见广袤的草原,飘逸的牛毛帐蓬,撒欢的牛犊、羊羔,令人心旷神怡。受好奇心的驱使,开始学写新闻稿,一尝试才晓得写通讯报道并不简单,同写公文根本不同。当时写稿的热情很高,全乡各种情况,各种数据又尽在掌握之中,每个月要给报社寄三至五篇稿件,最多的一个月寄了9篇稿件,就是不见上报。偶尔登一篇“豆腐块”,亦压缩了许多。稿件虽未见诸报端,亦未石沉大海,好就好在当时的编辑对笔者的每篇退稿都认认真真地写了退稿信,指出稿件的利弊得失,退稿信亦不乏鼓励之辞。笔者反复对照刊用稿和原稿,刊用稿和未刊用稿,发现:没有抓住新闻中心,不是材料残缺,就是写得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有的稿件已失去新闻时效。几经总结检查后,笔者给自己订了几条原则:报道要选择材料;不成熟的、不熟悉的暂不写;不图多、快,写好一篇稿件后反复考虑:对象是否明确?中心思想是否突出?有无报道价值等。通过实践,稿件质量有所提高。笔者曾写过一篇《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报道质量》的文稿,刊在1964年《甘孜日报》的《通讯与读报》上。本来可以继续提高,但动乱年代已开始,《甘孜日报》变成了电讯报,编辑、记者转业或下放基层锻炼,笔者从此搁笔,再没写过一篇报道。曾经萌动过的当记者的愿望亦成泡影。

斗转星移,一个轮回十年过去,弄得昏头转向,不知所以。然而,时间、经历、经验催促笔者,总想写点什么。1974年,笔者同县委工作组一道下乡包一个生产大队,直到这时又开始给《甘孜日报》写稿。1977年,笔者抽调去为县委党校基建备料,闲得无聊,鬼使神差突然冒昧地动手写长篇小说《雅砻江畔》,一动手就收不到口,像欠了债一样脱不到手啦。到1983年止稿,共用了六年的业余时间,大刀阔斧地修改了三次,几十万字的小说,付出的心血倒不少,可是以民主改革平叛为背景的长篇,描写的是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同当时的大气候相悖,致使搁浅,仅在《贡嘎山》杂志上选登过一章。这一次尝试,也摸到点写长篇的规律。后来笔者丢下长篇转入写短篇和散文,在《甘孜日报》编辑老师的指导下,前后发表了《卖樱桃的姑娘》、《磨菇花》等二十来篇短篇、散文和民间文学,并成为《甘孜日报》副刊写专稿的优秀通讯员。

十年动乱前在《甘孜日报》登过六十来篇新闻报道,都是编辑部老师手把手教笔者写出来的。十年动乱后笔者转入文学创作,重新起步,编辑老师诲人不倦,坚持指导、修改、斟酌笔者的稿件。二十多年来,从学写新闻稿到发表新闻稿;从写新闻报道到写文艺稿件,体会到起步的艰难。不过实践经验告诉笔者,生活总是曲折的、坎坷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时也懂得了:编辑就是老师,报社就是一所函授学院,通讯员就是函授学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