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华 文/图
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流传至今的佳作,作品不仅道出了古蜀道之难,更是对剑门雄关发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慨叹。
在没有到广元剑阁之前,我就听说剑门关有雄奇、险峻、秀丽之美。但苦于路途遥远,一直未领略过。于是,那道雄关便一直珍藏在心里,留在自己的期待中。
说起剑阁县,其实这座县城似乎与笔者还有一点缘分。这种缘分与姨妹夫有关,他是剑阁人,曾多次讲起过剑阁的豆腐,也邀请过笔者去叩访剑门关。不过,邀请归邀请,真正促成笔者成行的,还是今年的全省报纸副刊研讨会暨好作品推评会。
对于久居高原的笔者而言,四月的剑阁县城已经显得有些炎热。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薄薄的夏装,被捂得有些发霉的身体也迸发出了些许活力。剑阁新县城依山傍水、小巧玲珑,清江河穿城而过,河边的垂钓者悠闲专注、与世无争,让笔者也有了加入他们行列的冲动。据说雄踞剑阁城区的宝龙山是一处风水宝地,登宝龙山放眼四周,整个县城尽收眼底,突然间笔者有一种会当临绝顶之感。分布在县城四周的剑门七十二峰,雄奇险峻,鬼斧神工,与高原雪山的雄浑相比,显得别有一番风味。在宝龙山上,笔者偶遇了一位守塔人。这位曾经在西藏某部服役的守塔人早已年过花甲,但正是他的健谈,让我们共同回忆起了让人回味的雪域高原,也对剑阁新县城有了进一步了解。
剑阁县隶属广元市,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地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凭剑门天险,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之美誉。2003年,剑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所以才有新县城之说。境内有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国家4A级景区剑门关、翠云廊等。
听到守塔人对剑门关及剑门蜀道的描述,笔者对这条传说中的蜀道充满了向往。
因为是山区,所以通往剑门关景区的路可以用一个“窄”字来形容。虽然道路不是很宽,但路况还是不错的,与传说中的蜀道已经有了天壤之分。汽车在刀削斧劈的大山中穿行,可以让人感觉到海拔高度也在攀升。车窗外,一幢幢民居和一处处充斥着“豆腐宴”的店招,再加上那一面面篆写着“蜀”字字样的旗帜,仿佛真的让我们步入了古代的蜀国,也感觉到当地运用古蜀文化发展旅游业的“热度”。导游告诉我们说,此行的首站就是去大剑山领略剑门关的雄奇,去感知古蜀道的绝妙之处。
远远望去,大剑山(又称梁山)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眼前,难怪自古就有三百里剑门的美称。剑门关一带的地形地貌很是特别,以大剑山山脊为界,一侧是平缓的坡地加上良好的植被;而另一侧则是斧劈般的壁立悬崖,这些悬崖的高度大都在两百米左右,因而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从大剑山顶往下看,山下的民居像火柴盒般大小,一往无际的山丘伴着层层梯田,一直延伸到远方。
在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有一座占地不大、但却又很有名气的古寺——梁山寺。据《太平寰宇记》称,梁山乃大剑山之古称,相传梁山为梁武帝修真之地,有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梁山寺始建于唐,清时扩建为两进四合院。寺院中有一株紫荆树,树龄已有千年,与古树相伴的是一个长方形水池名叫“乌龙池”(原名八角井),水深数尺,冬夏不涸,让人甚是称奇。
告别了寺院的暮鼓晨钟,沿着大剑山顶一路行来,一处现代人文景观出现在眼前。这处景观就是号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人文景观——悬空玻璃景观平台。平台用的是伸臂的方式,与玻璃人行景观栈桥遥相呼应。据导游介绍,悬空玻璃景观平台位于景区的最高点,悬挑部分采用钢结构,主景观平台悬空跨度25米,平台面层采用的是高强度玻璃,玻璃厚度约 6厘米,平台距崖底高约220米。
踏上玻璃观景台时,可用“惊心动魄”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景况。置身于220米高空,透过足下的玻璃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真的要有点勇气才行。在观景台的一侧,则是一座完全融入自然的小山,但让人称奇的是,这座小山居然有门,还有人进入。当笔者随着人们鱼贯而入时,才发现这是景区索道站的上站。为了不破坏自然之美,设计者巧妙地运用这种方式,使索道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除去玻璃观景台外,剑门鸟道也是景区一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留下的慨叹。鸟道实则是景区在悬崖绝壁上人工开凿的一条一公里有余的观景道,仅能容纳一个人通行。崖壁高大,几近垂直,宽度不足30公分的鸟道,仅靠几根铁链作防护。从鸟道上经过,用步步惊心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用这种方式来让游人感受蜀道难,可以看得出来,鸟道的设计者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亲历了鸟道之险,再经过大剑山丹霞绝壁后,离剑门关城楼就越来越近了。置身绿树环抱的4D影院,领略《剑门神鸟》的传说,当年的金戈铁马让我们感受到了剑门关的昨天与今天。壁立千仞、巨石横亘,在两座间隔不足百米的大山之间,一座雄伟的关楼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这座关楼就是有名的剑门关,也是古蜀道必经之地。
“蜀道”一词本是入蜀道路的泛称,李白写下《蜀道难》之后,人们又将蜀道的范畴进一步缩小。剑门蜀道其实又叫“金牛道”,这个名字来自于一个传说:春秋时期,秦惠文王想攻蜀,又苦于没有道路相通,就打造了5个石牛,说其能“粪金”,要赠与蜀王,蜀王便找了五名力士凿山开道,迎接石牛入蜀,道路开通之际,秦军就攻打而来,蜀国被灭。李白在《蜀道难》中写的“地崩山摧壮士死,而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就是来自这个传说。
从雷鸣桥一路走来,山谷中到处都可见“军旗”飘扬,这些军旗样式均出自三国演义中,旗上都写有一个“姜”字。
相传公元263年秋,三国名将姜维听到汉中失守,与廖化等日夜兼程,沿途会张翼、董厥退保剑阁,抵御钟会。当年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南出剑阁两百多里,克绵竹,攻雒县,蜀后主刘禅请求投降。姜维等坚守剑阁三月之久,后听说绵竹失守,害怕腹背受敌,立即引军撤退,后主诏书传来,命令全军投降,姜维因此伤心落泪。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将士咸怒,拔刀斫石”。姜维最终化为一尊神像,永远守护剑门。经过广元日报的同行指点,笔者发现剑门关内果然依壁耸立着一尊姜维的天然神像,神像面向东方,栩栩如生,两手托腮,双目微闭,头顶和两腮处布满茂密的树丛,仿佛头戴盔甲,美髯微卷。
剑门关楼一共有三层,底层为带有城门的城墙,二、三层均有城楼飞檐。城墙上书有“剑阁”二字,二楼上“天下雄关”几个大字苍劲有力,三楼则有“眼底长安”字样。关楼的城门幽深而又宁静,那种静谧与穿越时光的感觉,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和谐。据传,剑门关为三国时诸葛亮所设,在冷兵器时代,曾经历过上百次战争,均未有人从正面攻破过。所以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
沿着古蜀道的石板路一路行走,除了关楼上雄浑的鼓声在山谷中回荡外,当年名震中原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故事也幻化成了一座座石像,默默守护着漫漫蜀道。让人意外的是,在这里笔者还见到了一座“第一关”碑,此碑为雍正十二年,果毅亲王允礼奉召护送六世达赖喇嘛还藏时,被剑门关的雄险深深折服,所以才留下了此墨宝。如此看来,这座雄关与藏地还真的有些渊源。
“双崖依天立、万仞从地劈”,这是一副描写剑门关峡谷的对联。今天的剑门关,美丽的传说留在了一座座山峰上,镌刻在了剑门古道上。唯有那座扼守山隘,写着“天下雄关”的城楼仍然雄姿不减,虽然经历岁月沧桑、战火洗礼,仍然年复一年地守望着历史,向世人讲述着古蜀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