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周4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5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桥,80年,一个民族精神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015-05-30
远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上接第一版)

在节目的最后部分,主持人请出了当年接待这些演员的泸定县党史研究员王永模。当年参与电影《大渡河》拍摄的演员们与王永模热情握手、拥抱,并从王永模手中接过了从大渡河中打来的清水。

演员赵申秋以水代酒敬了三杯:一敬伟大领袖;二敬革命先烈;三敬今天的幸福生活。捧着一杯清水,演员韩适动情地说:“这水是活水,是养活人民的水。”演员邱国强说:“舍不得喝,准备把大渡河的水封存起来,它会让我们记住牺牲的先烈们。”演员赵娜说:“举杯缅怀所有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女战士。”李长林的女儿则替父饮水,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因为一座桥,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们相聚在一起;因为一条河,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记忆。这些记忆里交织着80年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回声。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革的中国人,正激情勃发地开始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新长征之路。

1980年1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指出:80年代是十分重要的年代,我们一定要在这10年中取得显著的成就,以保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有关工作人员谈话时,肯定了安徽农村改革。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处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干部在报刊和文件上被点名批判问题的通知》并宣布一律平反。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鲜活的“长征”

1996年, “史诗化”的方式拍摄的电影《长征》以这样的旁白开头:“公元1934年初冬,在人类生活的这个古老星球上,在中国南部国土上,发生了一场惨烈的血战,就在这一年秋天……”

长征电影史无前例地把长征推到了全人类的背景之上。这宣告着:中国人追忆长征精神的视角已不再局限于“自己”,而是尝试着在全人类的历史视野之中加以提炼、升华。

整个20世纪90年代,在人类生活的这个古老星球上,正在发生着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系列深刻巨变。

1990年,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分裂45年的德国终于统一。

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40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大规模进攻,战争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1998年7月至9月,中国长江及淮河发生大洪水,造成4150人死亡。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以意识形态划分国际阵营的局面荡然无存,国际格局重新洗牌。中国国内自然灾害频生,改革开放的新长征进入了承上启下关键时期,“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入制定和实施阶段。

面对一系列变化,中国将何去何从?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盯着东方。而中国人则再一次眺望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全人类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长征又将向这个时代,向全人类述说些什么呢?

电影《长征》走上荧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199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电影《长征》,泸定桥上的十三根铁链再一次在大荧幕上晃动着时代的节奏,回响着历史的脉搏。

与之前的诸多影片不同,电影《长征》在处理飞夺泸定桥的战役时,出人意料地避开了正面夺桥战斗的镜头。影片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夺桥之前的急行军和夺桥之后的种种场景。

夺桥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站立在泸定桥上,毛泽东的脚用力跺了跺战士们铺下的桥板,随后,他深情地抚摸着铁索,战士们英勇夺桥的画面与毛泽东凝神回想的表情交错出现。此时,毛泽东的双眼早已饱含热泪。毛泽东感叹:这是奇迹啊!

随后,泸定桥上有了一番对话。

朱德问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周恩来回答,为什么敌人只拆桥板,不砸断铁链呢?毛泽东说,这是苍天保佑红军,此乃天意。周恩来说,主席为何不赋诗一首,赞叹我们英勇的红军。毛泽东回答,是应该赋诗一首啊。朱德却说,现在还不是赋诗言志的时候,朱德随即介绍军情。

后来,这首在泸定桥上没有吟出的诗出现在了影片结尾处。红军走到陕北,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毛泽东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

影片中,毛泽东等人在泸定桥头的一番对话,实际是对飞夺泸定桥这一举世闻名的战役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思考。

在红军到达泸定桥之前,红军的每一次决策都是相机而动,红军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既是可能的建立新根据地的所在,也是不得不立即转移的临时落脚点。这种新的挖掘和思考又和党内思想斗争的激烈冲突,和自然环境的残酷以及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共同跌宕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征画卷,从而使影片获得了史诗般的气魄和力度。

与此同时,影片将毛泽东等人置于这种种的情景之中,并站在精英化的视角之下,着力点染了毛泽东个人面对误解、非议以及红军错误的选择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的人格气魄。影片试图通过毛泽东个人的气质特点揭示红军为何能翻越千山万水,走出这二万五千里的史诗。

如此立意,其背后蕴含的逻辑也是清楚的:在某种意义上,面对偶然多变的现实世界,一支军队的创建者,一个国家的缔造者,他们的性格气质往往将决定这支军队、这个国家是否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并在前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的名言,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为人知的一句话,以此来概括电影《长征》对长征新的理解亦不为过。通过该部影片,人们意识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就是在逆境中不断挣扎,不断失败,不断探索,不断走向前方,走向和平与希望的历程。

在此意义上,电影《长征》刷新了人们对长征这段历史固有的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折射也应合了上个世纪90年代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时,中国做出的历史性的选择。电影《长征》发出了关于长征的新声,也发出了时代的心声。(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