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6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经1

第02版
经2

第03版
经3

第04版
经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5月3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歌之谜知多少
2015-05-31

第一位唱响《康定情歌》的歌唱家喻宜萱

1947年,国立音乐学院学生吴文季在康定采风时,收集到《康定情歌》(它最早的名字叫《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四川民歌,吴文季带回这首歌后,由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江定仙配了曲。同年,喻宜萱在南京俱乐部举办独唱音乐会时,演唱了这首歌。

■ 张永才

据说,十之八九的中国人会唱《康定情歌》,半数以上的地球人知道《康定情歌》,这话并不夸张。作为中国第一情歌和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的《康定情歌》,早已超越国界和种族成为地球人类的心灵之声,同时,《康定情歌》还成就了康定这座城市“世界情城”的美誉,孕育了康定这方土地浪漫的“情歌文化”。然而,就是这样一首经久不衰、历唱弥新的伟大歌曲,却有诸多的未解之谜。

原型“溜溜调”是雅拉沟的土特产吗?

《康定情歌》原本不叫《康定情歌》,而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歌名借用的是歌词的第一句:跑马溜溜的山上。这完全符合康定本地民歌“即兴创作、没有专门名字、歌名一般借用一句现成歌词”的特点,所以,《康定情歌》的原型是借用康定流传已久的“溜溜调”成曲,并即兴创作填词的康定本土民歌,这一点不容置疑。“溜溜调”又产生于康定县的哪个乡、哪条沟?抑或就产生于康定城呢?

普遍的说法是,康定县雅拉沟孕育了《康定情歌》的原型“溜溜调”。对这一说法,几十年一直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康定情歌》的康定本土著名文化人、原州政协副主席、《甘孜日报》原总编辑郭昌平先生却不以为然。

郭昌平认为,《康定情歌》的原型“溜溜调”,绝不是雅拉沟的土特产!理由很简单:会唱“溜溜调”的不仅仅只是雅拉沟的老百姓,其它地方也有会唱的,比如康定城的南郊、北郊甚至康定城内。

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郭昌平提到一位叫喻正方的老人。喻正方从小来到康定县雅拉沟,便一直住在这里,靠打柴为生。十多年前郭昌平到雅拉沟就“溜溜调”进行专题采访时,喻正方老人已经84岁高龄了。当时几名会唱本地山歌的采访对象中,就包括这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从他们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的情况看,郭昌平并不认为他们就比康定城和康定城南郊的群众唱得更加地道。同时,喻正方介绍,他最早听人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也不是在雅拉沟,而是在康定城内听缝茶包子的人唱的。于是,对“溜溜调”的原产地,郭昌平大胆地做出了两点推断:第一,“溜溜调”最初并不“生长”于雅拉沟,可能是从别的地方传到康定城后,再从康定城向城南、城北流传开的;第二,《跑马溜溜的山上》不是从雅拉沟传进康定城的,而是康定城内或城郊的群众即兴创作的。对此,郭昌平还抛出已故的高谦老先生于1984年撰写的《浅谈康定情歌的来源》,作为自己推断的佐证。

然而,推断终归只是推断,“溜溜调”的原产地仍然只能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作者是李依若?王洛宾?还是……

《康定情歌》的作者是谁?从1996年《甘孜日报》“万元悬赏”寻找《康定情歌》作者以来,近20年时间里,关于《康定情歌》作者的问题,出现了多种说法,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李依若创作《康定情歌》说”。

1996年,自贡的熊仲文和宋方信两位先生联合致信《甘孜日报》说,达州市宣汉县马渡乡一位叫李天禄(又名李依若)的人是《康定情歌》的作者,并在信中讲述了李依若的故事。后来《达州日报》的记者还为此到宣汉县马渡乡作了专门采访,写了一篇题为《张家溜溜的大哥在哪里》的通讯,先是在达州市文联创办的刊物《西部潮》上刊载,后又登在了《四川日报》副刊上。

不论是熊仲文和宋方信的来信,还是《达州日报》记者的报道,观点都是一致的。一是李依若十分喜爱音乐,平时爱收集民歌、山歌;二是李依若经常编写山歌教大家唱;三是李依若在四川大学读书时认识了一位来自康定的姓李的女同学,后来他们相爱了,还一同到了康定,在康定,李依若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情歌,由于双方家人反对,他们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但这首歌却留了下来。问题是,观点一和观点二只能说明李依若具备创作《康定情歌》的客观条件,并不能说明就一定写了《康定情歌》。观点三说李依若当年同康定一位姓李的女同学相恋,还到了康定,可谁能证明这女同学又是康定哪个李家的女子呢?

依据《达州日报》记者的报道,李依若1911年出生、1959年病逝。李依若在世时,《康定情歌》已经唱响全中国,不仅收入了歌集,还出了唱片。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没有一本歌集或一张唱片署了李依若的名字。这么重大的版权问题,难道李依若在世时就从不计较?显然,这是不符常规的。

因此,笔者认为,说是李依若创作了《康定情歌》,作为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传说未尝不可,但要作为学术结论,那就万万不可了。在康定,类似的故事多了,难道这些人都是《康定情歌》的作者吗?

此外还有“王洛宾改编《康定情歌》说”、“当地群众创作《康定情歌》说”等等。持“王洛宾改编《康定情歌》”观点的是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2004年,郭昌平与王海成就“《康定情歌》作者是否为王洛宾”展开大讨论,最终以郭昌平“《康定情歌》是一首民歌”的观点获更多支持。认为“当地人民群众是《康定情歌》创作者”的,主要是以郭昌平为代表的康定本土文化人。他们认为,民歌的作者就是当地的老百姓,作为康定民歌的《康定情歌》,其作者自然是康定本土的人民群众。

在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的过程中,也有人认为《康定情歌》的作者是戴爱莲、是吴文季……但却不能拿出让人信服的依据。

如此看来,关于《康定情歌》的作者还真是说法多多。二十年来,争论仍在继续。目前,学术界大多倾向“当地群众创作了《康定情歌》”的说法,但这也只是“倾向”而已,并不能算作定论。

歌词真与《婉容词》有关?

熟悉《康定情歌》的人,都会认为这首歌最精彩的地方是第四段,正是因为第四段道出了人类对爱情追求的共同心声,才让这首歌的境界得以提升,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歌曲。稍加注意却不难发现,《康定情歌》的第四段歌词,不仅缺乏民歌风味,甚至可以说与前三段格格不入。有研究者认为,《康定情歌》的第四段歌词不是康定本地老百姓唱出来的,而是后来的文人添加上去的,并与吴芳吉的《婉容词》有极大的关联,根本就是借用吴芳吉《婉容词》中“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随你求”诗句而添加上去的。

吴芳吉,号白屋,1896年出生于四川江津(现属重庆市),1932年因病去逝,享年36岁。少年时被视为“神童”,18岁前后开始创作诗歌,所写诗歌被称为“白屋诗”,当时在全国有着极大的影响。毛泽东、梁启超、于右任、吴宓等曾盛赞其才。1927年应邀到四川大学(当时叫国立成都大学)任教并担任中文系主任,系四川大学历史上的名师之一,与当时同为四川大学教授的史学家邓绍琴和国画家张采芹并称为江津的“聚奎三杰”。1930年,与沈懋德、吕子方、彭用仪离开四川大学,创办了重庆大学。

吴芳吉一生创作新诗800余首。1919年8月创作的《婉容词》讲述了一名叫婉容的女子在收到留美丈夫写回的一纸休书后,无可奈何、悲痛欲绝、投江自尽的悲惨故事,成就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是“白屋体”新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诗共91行,分为17个小节,“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随你求”一句出现在该诗第四小节,是婉容复述休书中的一段。

将《康定情歌》第四段歌词“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与《婉容词》第四小节中的“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随你求”进行比较,歌词比诗句除多了作为衬词的“溜溜”几个字外,只是将“随”字改为了“任”字。因此,研究者认为,《康定情歌》第四段歌词就是源自于《婉容词》的第四小节中的两句诗。

但关键的是,我们虽然知道《婉容词》的具体成诗时间,却不知道《康定情歌》到底是哪一年创作的。这里,笔者忍不住弱弱地问一句,在《康定情歌》的创作时间尚未定论之前,就说其第四段歌词是源用《婉容词》诗句而成,这是不是有草率之嫌呢?

笔者以为,既然《康定情歌》存在这诸多的谜团,那就让专家、学者们继续研究去吧。何况,学术的研究,绝不应急如星火,贸然定论。既如此,破译《康定情歌》的未解之谜,就应该从容处之,从长计议。(特别说明:本文借用了郭昌平先生关于《康定情歌》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