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过去的数十年里,“虫癌”带来的噩运接二连三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
公开信息显示,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等地是肝包虫的高发区,受威胁人口高达6000万。在海拔4200多米的石渠县,这一病症的发病率长期高居国内之首,全县半数家庭饱受病痛折磨,患病率更是高达14.99%。病痛导致贫困,石渠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加上高海拔极端气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由于我州医疗条件匮乏,百姓只能到肝包虫指定医院——州医院进行手术。目前,包虫病虽已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省财政也下拨了款项对手术患者进行补助,但视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的费用不等,去掉政府补助部分,严重的患者仍需要承担不少费用,这让一些患者望而却步。
在此情况下,全省将包虫病治疗纳入新农合报销,并从2013年起,在我州设立了包虫病防治综合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防控工作。2015年,在省卫生计生民生工程及民生大事实施方案中计划安排了0.54亿元,对藏区包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为保障藏区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去年我州已启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0年)》。按照《方案》,石渠将在五年内有效控制包虫病流行,由此,彻底拔除致贫的“病根”。
实打实 开辟绿色医疗通道
去年12月18日,州人民医院康巴眼科中心,来自甘孜县的藏族老妈妈志玛正在接受白内障复明术前检查。当得知自己可以免费做手术,术后很快可复明后,老人双手合十,用藏语表达感激之情。她的女儿卓玛用汉语翻译妈妈的话:“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光明!”
78岁的志玛住在离县城60公里的来马乡牧区,3个月前,她看不清楚东西。他们从乡上得知州医院可以免费做复明手术,就赶了过来。
“现在全州18个县的农牧民都知道,得了白内障,政府会提供免费手术。”州医院惠民办公室负责人说,原来一例白内障手术要花费几千元,现在只需花230元的检查费。
目前,我州将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25元提高到2015年的4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9大类21项增加到11大类43项,同步开展国家7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以及包虫病、白内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民生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27亿元,实施了2500多个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45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项目开工建设,完成2100个村卫生室建设,全州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带上身份证、拿上新合证、住院治疗、出院结帐,这是新龙县雄龙西乡藏族村民巴姆在去年11月4日在州医院感受到的便捷服务,而让她高兴的不只是住院看病的方便,更因为她自己所承担的此次治疗费用仅占总费用的3成。
“如果没有这样的惠民政策,我们一家人又会因此返回贫困状态。”巴姆说,新农合政策的实施让乡亲们很少担心因病返贫的问题了。
据州卫计委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州实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整合,统一待遇、统一管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参合)率达到99.23%,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47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8%。开展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大病保险制度。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城乡低保困难群众参保29.5万人,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1.87万人次,投入救助资金达到3348.9万元,城乡困难居民看不起病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这为切实减轻贫困户大病医疗费用经济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了现实路径。
重基层 把健康送到家门口
1月17日,咳嗽了三天的道孚县色卡乡亚日村的老阿妈噶荣翁姆来到乡卫生院,“本想拖一下就会好,没想到越咳越严重。老伴儿让找医生瞅瞅。”医生小王赶紧请噶荣翁姆坐下,量血压,听心脏,确定没什么大问题后,就开了些药让她拿回去吃,“要多喝开水,过几天再来瞧瞧,哪儿不舒服就要来医院看。”
不到10分钟时间,不到3元钱的花费,噶荣翁姆就顺利看了病。“这要是在以前,光骑马坐车到县城就得一整天。更别说看病的花费了。”
这是我州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方便百姓就近就地就医的生动事例。这既能在最短时间内化解病困,也缓解了大医院的负担。
曾经,有人坦言,“家门口”就医,医生医疗水平“不敢相信”,设施也太简陋,如何敢去?如何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放心就医,如何避免“小感冒也往大医院挤”的尴尬?
近年来,我州将基层医疗设施、服务的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做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村、首诊在基层。这是医改的目标,也是降低群众医疗支出的有效手段。州卫计委主任桑郎泽仁介绍,我州将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州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将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医疗为核心,加快推进贫困县县级医院能力建设。
着力抓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机制,深化医疗卫生对口支援,抓好包虫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加强禁毒防艾工作……医疗救助为困难群众“兜底”,我州的脱贫攻坚步伐走得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