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娅灵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康定中学只有几座瓦顶土墙房子,显得很破败,我们住的单间里只有床、电炉、水壶、暖瓶,房子漏风,一到冬天取暖特别困难。工资也比较低,只有80来块钱,既不能照顾远方的父母家人,又没有富余的钱寄回家里。”康定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程远友回忆起1987年他刚进州时,感慨颇多,他说当时一起支边的十几位老师,大部分因为待遇、气候等各方面原因陆陆续续调离或者辞职了,现在只剩4位,据他了解,到2005年,康中流失的优秀教师不下百名。 建州以来,虽然我州人才保有量有了极大增长,但长期受偏远、高寒、经济底子薄等历史、地理方面条件限制,又有量少、质弱、待遇差等急需突破的人才现状,中高端人才,特别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匮乏,水电开发、农业、畜牧兽医、金融保险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行业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生态农业、优势矿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药业、民族文化六大支柱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农村和基层人才短缺,高寒地区人才明显不足。类似这样人才请不进、留不住的人才短缺现状长期制约着我州各行各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人才底子薄、基础差的掣肘之痛。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人才短缺无疑是制约地区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瓶颈。2009年底,全州人才总量仅6.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仅2.06万人。全州无一名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3名专家中,77%已经退休;省级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仅8名;高级职称人员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所占比例仅7.3%。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为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破解人才短缺的制约,以“输血”带动自身“造血”功能的进步,我州大力实施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十二五”至今,编制了人才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甘孜州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进一步做好全州人才工作实施意见、“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5个配套实施细则,对全州旅游人才等七支人才中长期发展进行战略布局、系统规划。目前我州人才战略体系初步构建。 今年,我州更是推出“硕博人才进甘孜行动”,以“三定”构筑高层次“人才洼地”。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柔性引进行业、系统领军人才;打破编制、职数等限制,提供破格提拔任用的优惠引进条件;强化资金保障,每年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针对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出台系列优惠政策。 “去发达地区工作,自己仅仅是一朵‘锦上花’,而在西部的大舞台上,才有可能成为‘雪中炭’。这才是我的希望,我想成为栋梁之才!”热衷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团委书记、硕士王义鹏主动请缨来州工作。贡嘎雪山下的海螺沟景区管理局5A创建办公室,成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第一个月,他走访8个行政村,总计200多公里行程,这是王义鹏工作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当时,正值海螺沟景区加速奋力创建5A,王义鹏和来到景区做社会实践的清华学子们为之设计了“HELLO GO”的宣传语,因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一经推出就在微信朋友圈带起一股“海螺沟热”,助推海螺沟形象推广和游客增长。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