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三个牢固树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根本要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成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立德树人,注重把德育渗透到生活中去,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者,要在学生的心灵上撒播理智和善良的种子,这既是一个人立身之根,也是教育之本。而传统德育教育,给人感觉“假、大、空”,远离生活,失去了鲜活性,所以德育教育应贴近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德育实践,笔者总结了把德育渗透到生活中的几点看法。 一、生活中,教育学生道德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要学做正直的人。生活中,我不但注重学生的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品质培养,教育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注重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讲过:“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现代人们生活富裕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消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德育教育不应回避,而应积极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的方式来生活。让他们热爱生活,也懂得怎样有意义的生活,总之德育向生活化转变,必须让现代文明之根,深植于学生心中,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启发教育。 三、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德育“生活化”的关键在于全面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就喜悦、兴奋,反之就会沮丧、愤怒。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的自尊需要,我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可千篇一律,一定要因材施教,这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每个学生的效果。 四、从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神州六号”遨游太空,教育学生向航天员学习,做一个知识渊博,身体强健,为祖国争光的人。“5·12”汶川大地震后,让学生铭记那些舍生忘死的英雄们,学习他们舍己救人的精神。奥运赛场,引导学生学习体育健儿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 总之,德育教育既要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学生教育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德育推及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德育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养成,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