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平 中国社会有这样的现象,很多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的父母为孩子买房犯愁,尤其生了男孩的,似乎孩子大了,父母给孩子买房成为父母的义务。中国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买房子?这是最近听到很多老外朋友们感到疑惑的问题。 在中国,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很多为人父母的,除了自己要解决居住,很多从孩子很小就开始为孩子考虑未来的住房。曾经在农村地区,见到过孩子才3岁,就在为孩子盖房子了,或许是一项几年的工程,可那是属于孩子的房产。尤其是生了儿子的,那似乎父母都要为儿子准备安居的场所。现在无论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还是从农村到城里求生存的一代,太多的年轻人,他们刚刚走上社会,父母就开始着急孩子的房子,尤其到了婚龄的孩子,父母更是焦急地为孩子购置房产。 有一对父母,为女儿结婚用房,卖掉了自己的老房子,给女儿用于首付和装修。我们可以更多地听到那些“懂事”的孩子,工作几年后买房的时候,父母给予首付,孩子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子。当然有的孩子因为贷款过多,每月按期的还贷也需要父母补贴,不然他们的生活费就难以保障了。在房价高启的今天,为了孩子买房,父母花尽了几十年的积蓄,孩子们却没有感到那特殊的给予,需要特别的感恩。 中国父母在中国社会为孩子买房作为正常的现象,可到了国外就成为新闻了,因为国外的孩子18岁以后独立生活,那也是社会的基本世俗。如果孩子有经济困难,当然孩子可以居住父母家,可父母没有义务单独为孩子购买,或者解决住房的说法。更有父母为年仅2岁的孩子购买住房,为需要成婚的孩子购买房子,更是司空见惯,这样的事件,常常被国际社会认为不可思议,尤其那些父母并宽裕的家庭。 让孩子独立居住,从社会学角度讲是合理的,首先孩子长大了,与父母的关系起了变化,尤其结婚后的孩子,他们与父母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单元。另外,因为两代人的年龄、生活习惯的差异,年轻人与父母分开居住更加有利于各自按照本身的习惯来安排生活。 年轻人因为刚刚踏上社会,在中国又是对拥有自己的住房情有独钟,所以,年轻人在房产市场化的情况下,要靠自己的积蓄来支付首付,太多的人难以在10年内实现。尤其在当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动辄200万元的基本单元房价,对于年收入5万元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大学毕业到30岁的8年都无法支付那40多万的首付。靠谁?父母!因为那些50岁左右的父母,他们可以将毕生的储蓄拿来给孩子首付。因为只有那样,孩子才能够拥有属于他们的房子。 道理似乎太简单不过,伦理上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瑕疵,可因为这样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导致的是父母给孩子购置房产成为社会普世价值观。也因为如此,那些让孩子独立生存,自我解决住房的父母,似乎被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罪人”。 饱经沧桑的父母,碰巧遇上了百年未遇的机缘,他们的收入大幅度地增加,父母一代为了养老积攒的一点钱,几乎成为必须满足儿女买房的资金。是中国养儿防老的思想影响?还是怜惜儿女的情怀,或许还有些攀比和跟风的行为?中国的爸爸妈妈以大方无私的奉献,换取对儿女生活标准提高的满足。尤其那些靠辛辛苦苦血汗钱为儿女购置房产的父母们,他们有的唯一欣慰,就是他们“尽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