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如波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今年5月举行,中国馆主办方近日公布了策展人、策展主题与参展艺术家。有趣的是,4位参展艺术家中,除了当代艺术界熟知的汤南南、邬建安,另两人汪天稳、姚惠芬分别为皮影和苏绣的国家级传承人。这也是非遗项目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 消息传出,正反两面的声音都有。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总结道:“叫好的,大概是觉得能把民艺带到威尼斯这样的好平台,本身就是好事;质疑的,大概会觉得民艺在这样的场景里只是被利用——被策展人利用,或者被当代艺术家利用。所谓合作,根本不会是平等的。” 对于这样的“跨界”,笔者打心底鼓掌叫好。“威双”的平台效应固然惊人,能让非遗在世人面前“露脸”并获得关注,然而其益处还不止于此。 回顾非遗保护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编制非遗名录、认定代表性传承人、颁布非遗法,使得非遗保护成为政府工作;在高校中设立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智力支持;提倡“生产性保护”乃至发展文创,又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这说明,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源头活水”。当代艺术介入非遗,无疑令其参与主体进一步扩大,未来的发展维度也收获了新的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非遗的核心问题是保护,首先要原汁原味地把它保留下来,不要变成面目全非的东西。这种观点,显然将非遗作为僵死的对象,没有注意到我们所要“保护”的非遗,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经历着变化和创新。实际上,汪天稳与当代艺术界的合作已逾十年,创作了“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等精彩作品;姚惠芬此次同样是主动找到邱志杰寻求合作。这种“不拘一格”,才是非遗保护应有的姿态。 可惜,这样的合作还很少。真正值得思考的,其实是如何让更多非遗项目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稍加梳理就能发现,参与到“跨界”创作的非遗项目,目前多为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呢?民间小戏呢?传统舞蹈呢?非遗的宝库异常庞大,传承发展可以有更多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