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林钢 八十年代之前,康定的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和石木结构两种类型,建材来源也主要在本地,今天就讲讲石灰窑和电锯房的故事。 当时公主桥周围就是石灰和木材的主要生产地,上游右岸(现联通大楼处)是州建二司的石灰窑,左岸(现公主桥安置区)是县建一司的石灰窑和电锯房;下游右岸(现州地税局)是州建一司的电锯房;左岸(现阿里布果步游道起点)是州建二司的电锯房。这样多的建材生产单位集中在这一区域,可以想象这个区域的热闹。每天,各种运输原料和成品的车辆、人员就汇集于此,下料的吆喝、上货的喧哗。石灰窑的烟尘、电锯房的轰鸣,驮马的嘶鸣、牵马人的呵斥一起汇集成公主桥在我记忆中的印象。 石灰是中国的传统建材,从先秦的长城到现代的建筑都离不开石灰。那时,各工地在计划场地安排时必须考虑石灰池的位置,用于过滤(熟化)石灰,就象现在必须考虑塔吊的位置一样重要。为满足全城建设的需要,公主桥的石灰窑日夜炉火熊熊,烧窑的师傅装窑,煅烧,出窑,每天生活在火边、灰里、土上,虽然非常辛苦,但他们都一丝不苟,认真地完成着每样工作。 石灰一出窑马上就被人力车、马拉车运到各个工地。本世纪初随着技术和材料的更新,石灰逐渐退出了工程领域。石灰窑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两件事: 一是卖‘窑柴’。烧石灰需要大量的木柴,我们周末、放假就上山砍柴,卖给他们,砍柴很辛苦,卖柴就很有趣了。为了多卖点钱,我们同收柴的师傅斗智斗勇,在柴捆里包石块,把捆柴的绳头留长些,称柴时用脚踩住绳头,趁乱把已称过的柴捆重新上秤,甚至偷柴上秤等等方式,让师傅们防不胜防,当拿到柴钱时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二是买“敷糟”(还没充分燃烧的木柴)。每次出窑,窑内都会有大量的敷糟,大人们会提前与师傅们商量(勾兑)好,付了钱后这一窑‘敷糟’就是你的了。等到窑一熄火,就带上麻袋、荒扒装回家用于取暖。为了提高窑的利用率,师傅们连声不断地催促,此时窑里尚有余火,可装袋的工作就开始了,一天下来,我们满脸炭黑一身炭灰,真累! 康定多木材,电锯房的作用就是把林场运回的原木加工成各种‘锯材’,用于工程建设。电锯房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板、枋、条等,加工工具主要是带锯、平锯、园盘锯等。每天,电锯方机器轰鸣,但灰尘也很重,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产品供不应求。其附属产品锯未、豁皮等也是俏货,锯未可以添加在煤砖、碳丸中助燃,豁皮可以废物利用,做家俱搭棚舍等,很不容易买到。到电锯房背锯末也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每次去背锯末都要在电锯房玩够,在锯末堆里滚爬,在电锯床上跳跃。师傅们担心我们出事,便大声地吼叫,拿着木条驱赶,却难以把我们撵走。等到我们回家后满身都是木屑、锯末,又被大人一顿臭骂,但下次依然如故。 随着天然林停采,石灰在工程中退出;石灰窑、电锯房也完成了使命,州建二司的电锯房改造成了修车厂和浴室,后来又建成了阿里布果步游道。县建一司的石灰窑、电锯房改成了修车厂,随后又建成了公主桥安置点。州建二司石灰窑建成了市政道路,联通公司大楼。州建一司电锯房原址建设了州地税局办公楼。 顺便说说其它几样常用的建材: 片石:那时的主要建材之一,康定的片石主要来源是东关外(现车站附近)。材料社的工人们用钢钎、二锤等原始工具,硬是把山岩开成了石材,然后用架架车(康定话:人力车)一车一车送到工地,在提供了建设用料的同时,开辟了一片建设用地。 黄泥:那时的建筑主要是黄泥砌墙,甚至黄泥抹墙,因此黄泥用量很大。康定周边山上黄泥取料场很多,记忆最深的是北门居民点后山上,一群孃孃用锄头、荒扒挖山取泥,然后用背兜背到公路上,再用架架车送到工地。她们中的毛孃孃、张孃孃等负重的背影至今难以抹去。 卵石:康定人习惯称为连沙石,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混凝土技术引进了康定,卵石的需求量激增。于是农科所以上,五公里油库以下的山边自发形成了若干采料场,冲洗石子的水漫流整个路面,拉运卵石的车辆布满周边,形成出南门的第一个拥挤的交通关口,现在开挖腾出的场地已成为康定汽维修的集中区之一。 沙:主要在河流中建采沙场,康定话叫淘沙,现在阿里布果步游道上还有当年州建二司沙场的遗址。 现在,建材供应已规模化,建材运输已机械化,建材的使用已经标准化,康定也已成为一个颇具现代化的高原小城。2018年4月1日,县建一司95岁老窑工彭金山老人离开了我们,康定又少了一位历史见证人,愿老人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