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安 如果不是川藏线上的一路适应,海拔4600多米的扎叶巴寺只能心向往之。 位于半山腰的寺院,三处建筑群紧贴石壁,窄窄的路像从天际撒下的梯子。捂着突突乱跳的胸口,平静片刻,暗下决心:既来之,则上之——山高我为峰,把“天梯”踩到脚下。因为,有两个老兄从洗手间出来心跳加速,心生退意,想半途而废。 许是地处郊外一个偏僻的山沟,这里并不像大昭寺集市般熙熙攘攘。朝圣者稀稀拉拉,三五成群。有的手里提着装酥油的小暖瓶,酥油燃烧后可以释放出浓郁气味的桑香,有个小伙子夹克口袋露出半截两沓面值五毛和一块的零钱。 走在步步登高的路上,我不敢快,走上十几米后停下歇息。回头,四下张望,下面的风景不错!山口河床宽阔,那是流水舒缓的拉萨河;石头垒墙的民居散落在沟道,来时的路像一盘粗壮的烂绳堆在山里,正面馒头似地几个山包铺满绿草,带子似的路缠绕着,两座白色的塔分外夺目!右手的漫坡上有一道用牦牛粪垒的围墙,很有地域特色;近前,松柏清翠,杂花正艳。 走走停停,到了一片庙宇群,进去才知道这些精美的建筑里面是山洞,有的还是洞套洞。不过,洞壁都被朝圣者摩挲得油光水滑,棱角全无。路过一个石坑,见有人把脚往里踩,右脚踩了左脚踩。感觉这样会做带来某种利益,等他们踩完,我把脚也放进去踩踩。还没来得及换另一只脚,有位小喇嘛过来告诉我那是前世活佛留下的足迹,不能踩,我的另一只脚就没在里面比划。 作为西藏四大著名的隐修之地,有着1500年历史的扎叶巴寺自然胜迹颇多。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传人阿底峡尊者曾经修行过的“祖师洞”;松赞干布曾经修行过的“法王洞”。它的右边紧挨着莲花生大师修行的“月亮洞”,月亮洞再往右,就是“十六尊者佛殿”。法王洞下方是拉隆?白吉多吉修行过的“拉隆洞”,如果还有力气,尽可朝拜。 在一个拐弯处,三位喇嘛面前有一大堆零钞,他们在清点,每一百张一沓,用橡皮筋扎着。有人在换零钱,我跟着也换了一百。有了零钱,我像他们一样,走到每个佛像前的“功德箱”放上一张。之所以给功德箱三字打上引号是它太简陋。“功德箱”是一个装水果蔬菜的塑料筐子或者是别的什么开口东西,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里面掏出一大把。真的有人在里面拿,把自己的大票放进取出相应的零票。见过内地的功德箱或高大沉重或上了几把锁头的,有的还站着保安。而这里的自助式兑换让我大开眼界!后来在布达拉宫同样见到这一幕。 在一个洞里,有个带格子的木盒放着金刚结、咒语牌一类的普通结缘品,如果需要的话,各取所需,主动放钱即可。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四周无人监管更无摄像头。事实上,如果有人想贪占,等从监控里发现,寺院这么大的地方也难以找到。心中无贼,则天下无贼,这种胸怀,让人心生敬意和温暖。 这个洞进那个洞出,有的还要爬上二楼。问讯、供养、转经……因为分散,走的路就比别的寺院多。头顶的垭口有一个很大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一定供奉着佛菩萨或护法。那里的风景也许更美,虽有心去可惜力气跟不上了,我们就慢慢地下了山。 有藏族民谣唱到:“西藏的灵地在拉萨,拉萨的灵地在叶巴;到拉萨不到叶巴,等于做件新衣忘做领。”民谣中说的“叶巴”就是指扎叶巴寺。我私下认为,没有衣领的衣服比皇帝的新衣好一点儿,但好不了多少。 仿佛有股神秘的力量,让我去了趟去了趟扎巴叶寺,让这次西藏之旅更加圆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