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学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公告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2月2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缱绻 暗香盈盈
读张梅散文集《晚饭花》
2019-02-27

◎刘敬

张梅是知名的散文作家。作为读者,我算得上她的忠实拥趸,所以,她在数家报刊先后开专栏,撰美文,我则悄然获益喜盈心。而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她的散文集《晚饭花》,于我更不啻是“饕餮盛宴”,又如何肯错过?

诚然,这是个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即便灵光一闪,哪怕只言片语,若自以为妙绝,必迅发微博,或速贴空间,以求赞图转而后快。然而,张梅却不。漫阅《晚饭花》,我们不难揣测,在张梅的眼里,心里,这些只是生活的纷繁表象,是诱人的网络蜃景,热闹自是热闹,惊眩纵然惊眩,却是速朽的,易逝的,如浑浊的急流表面旋生骤灭的泡沫,非生命的底色,亦非精神的砥石。

张梅的人与文,俱是娴静的,亦是恬淡的,有牵念水土菜蔬的平常心,有历阅人世风霜的超然意。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惟静方可生雅,惟沉方能生智,惟潜方得大慧。一草,一木;脚下路,脊上瓦;“风暖鸟声碎”,“禅意菊花茶”……在张梅的笔下,自然万物皆有情,或淡若轻风行于水面,或浓如重墨渗沁生宣。销魂梅花,质朴的棉,如花的毽子,如丝的蒲草……其体察之细,感受之微,书写之真,非拙笔可以尽摹。总的来说,张梅会将我们带入一种意境,别有洞天,似隔着一段缥缈的时光,却又可亲可感,回眸宛在;似早已被岁月尘封,却又时时惊觉,那些人,那些事,那四季的阴晴冷暖,那故园的田野河流,从不曾离开,从不曾远去。

想想,在小城一隅,教书育人,柴米油盐,日复一日,足够琐碎絮烦,亦足以将一个女子的才华与热情消磨吞噬殆尽。但,张梅的不寻常处,恰在于她貌似柔弱,实则骨钢,在于她无惧岁月的屠刀,无畏世俗的锋韧——我自执笔微笑,万物已然归心。尽管同为教师,同是业余写作者,但当我因一篇小文的见报而沾沾自喜、处处炫耀时,当我为一纸小稿没能刊用而恼羞变色、讥责埋怨时,她却一直在那儿读着,思着,写着,不急不躁,不紧不慢,甚尔,不管不顾——写作是自己的事,发与不发是编辑的事。张梅更在乎的,是文章的质量,是读者的口碑。正如先哲所言,伏久者,飞必高。于是,有报刊编辑循香而至,约了一个又一个专栏;于是,她从容获得了省级报纸副刊作品奖,还一度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年度优秀作者”等,直至如今,清华大学出版社将她的两本散文集(《晚饭花》是其一,另一本《虎耳草》即出)几乎同时推出!这不能不让我感慨,“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想她,若为特立之山,而我,便是那“培塿”了(其实,连“培塿”亦不敢妄言的)。

张梅的文字质朴,简净,细腻,绵柔,有至味,有嚼头。仿若冬阳,给人以微微的暖,却又不至于热汗淋漓;亦似秋水,润人以浅浅的凉,却又不至于凄神寒骨。全书五辑作品,我个人偏爱的是《惜旧事》《花草笺》与《看流年》三辑。但,最令我折服的却是《食事迹》与《茶意长》这两辑。明明写的是吃与喝,却非止于入胃入肠,还入情入理入心肺,随举一例:“大白菜雄姿英发,小青菜温柔水灵,它们共同担当起日常,大白菜清炒,小青菜入汤。……白菜的白是磊落的白,青菜的青是洁净的青,在这世间,难得的就是一清二白,一往情深。”(《大白菜》)真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悠长。而写茶的系列散文,亦是诗意缱绻,韵致悠远,如《新雪烹茶》的结尾:“清且浅的新雪,这样的新,是豆蔻梢头。茶呢,就用碧螺春,两者相逢,雪有梅香,茶有春意。”在水中舞着的是茶,在纸上、在读者心中舞着的,是张梅的文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