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每周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5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扫二维码送礼”背后骗局不能不防
2019-05-16

近日,女子高高鹿在商场购物时,遇到称扫二维码就能免费赠送小礼品的推销员。高高鹿看到赠送的卡通杯子正是自己需要的,十分心动。她用手机扫描了推销员指定的二维码,填写了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回到家后,高高鹿却收到一条银行扣款短信,莫名其妙消费了588元。高高鹿仔细回忆当天的消费情况,并未发现有过交易记录,后至银行查询该笔钱款交易时间,是在自己扫描二维码之后的5分钟,于是报警。

(5月12日《法制日报》)

◎丁家发

消费者到各大商场购物时,时常会遇到商家开展的“扫二维码送礼”活动,但此类活动却鱼龙混杂,一些骗子也会“混迹”其中,让人防不胜防。笔者认为,消费者应该多长一个心眼,警惕扫二维码送礼“被”消费等陷阱和骗局,不要为了获得免费赠送的小礼品,对“扫二维码送礼”来者不拒,否则,就有可能上当受骗。

不可否认,商家为了通过网络渠道推广产品,在人流量大的商场等公共场所开展“扫二维码送礼”活动,从而迅速增长营销公众号或APP的关注用户。这样做无可厚非,大部分商家也都是真心实意为参加活动的消费者免费赠送一份小礼品。而在贪小便宜的心理作用下,许多消费者也乐于参加此类活动,因为自己不用花一分钱,就能扫码获得免费赠送的小礼品,如果今后不想接收营销公众号发布的商品信息,还可以拉黑、取消关注或直接卸载APP。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存在一定的惰性,除非不堪其扰,一般懒得去取消关注,这样,商家“扫二维码送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骗子是无孔不入,花招也不断翻新。这名女子用手机扫描了推销员指定的二维码,并填写了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回到家后却发现莫名其妙“被”消费了588元,显然是中了骗子的圈套。尽管她果断报了警,警方已经立案调查,但骗子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要想查明案情追回损失,恐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被”消费的588元,最终十有八九是“打了水漂”。由此可见,为了避免自己上当受骗,做好自身的防范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随着手机扫码支付的普及,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也会“与时俱进”,而且更具有隐蔽性。骗子利用人们疏忽、不设防及贪小便宜等心理,用二维码捆绑病毒链接,在后台恶意窃取信息、恶意伪造商户网站盗刷钱财。“扫二维码送礼”活动只是一个诱饵,消费者为获得免费小礼品的蝇头小利,一旦扫了二维码便中了圈套,如果数额不大或银行没有发送扣款短信,消费者可能被骗了也毫不知情;或者,即便自己知道被骗了,也自认倒霉,懒得去维权和报警,在客观上也纵容了骗子的不法行为。

笔者认为,甄别骗子不断翻新的套路和陷阱,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但小心谨慎去防范,是避免上当受骗的首道“防线”。首先,扫描商家的二维码,一定要选用专业的扫码工具,扫码后,一旦软件出现安全提醒,及时进行杀毒操作;同时,不要轻易将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甚至银行账号提供给对方,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人员利用而造成损失。其次,遇到钱款莫名减少等“被”消费情况,及时查询银行流水查明原因。发现被骗后应第一时间报警,并详细提供与案情有关的信息和证据,包括对方使用的微信号、支付宝账号、支付转账记录等,坚决不去助长骗子的嚣张气焰。

当骗子无机可乘,行骗将要受到法律严惩,“天下无骗”或将成为现实。

(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