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年 笔者早年先后收藏了多件清末民初的抓周银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类清末民初的抓周银锁在古玩市场多见,属冷门藏品,每件价格约30元左右。这类抓周银锁用来把玩和研究的主要是其背后的民俗文化。 抓周银锁是当年旧时代家庭育儿的民俗见证物。抓周,圆形,也有心形、六边形、八边形,大多数是银质的,也有铜质的。外形仿佛竹编筛子,正面凹进去,外圈有凸起边缘保护,在方寸间焊接预先按一定比例微缩錾刻的象形物件,如:算盘、剪刀、书本、元宝、毛笔、瓢勺等。背面平滑,便于佩戴,这类抓周,大同小异,件件不同样,制作巧夺天工,将银饰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抓周,又称拭儿、试晬、周晬、期扬、拈周、试周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叫法也不同,主要的功能是长辈给小孩子周岁的生日礼物,是挂在小孩脖子或腰间的一种挂件佩饰,民间通俗的名称有“百眼筛”“米筛镜”等。 抓周银锁分为男、女式,抓盘中,凸镜的银锁算盘位于上方,而凹镜的银锁中算盘位于下方,分别用于男女幼儿佩带,且丝毫不能搞错。这与古代人们男女地位悬殊的风气相关,它象征着女孩长大了即使操持算盘仅能理理家中厨下的小财,男孩长大了要理的却是商海之上的大财的寓意。 抓周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由来已久。始于南北朝,最早源于南方,历代均有记述。南北朝时期的作家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风操》记有此俗:“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与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镂,并加饮食之物品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唐李商隐《骄儿》诗:“文荷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宋史·曹彬传》:“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也提到了“抓周”的习俗。宋楼钥《攻集》九中的《阿虞试晬戏作》诗:“阿虞匍匐晬盘中,事事都拏要学翁。”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较详细地记述“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绕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褚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晬’”。《红楼梦》第二回说贾宝玉满周岁时,他父亲贾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钗抓来玩弄。”说他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令一本正经的道学先生贾政在众人面前好生无趣…… 俗谚“七坐八爬,九个月长牙”、“三翻六坐,九爬爬,十个月起来行扎扎,过了生日叫达达”。小儿满一岁时,开始坐立爬行,蹒跚学步,呀呀学语,会辨认眼前物件,能听懂常用词语,也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多少醒得了点人事,更加天真可爱。民间根据“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俗谚,小儿满一岁那天,称“周岁”。旧时此日礼仪隆重,亲友均来祝贺,热闹异常。孩子是大家活动的中心,父母要给孩子穿新衣,戴新帽,着新鞋。外公外婆或干爹干妈要送“长命锁”;亲朋送一些小孩衣服、鞋帽、食品之类的“周岁礼”。 抓周是一种对孩子的祝福仪式,即孩子过周岁这天最具传统特色的活动是举行“抓周”仪式。中午,全家老少,亲朋邻里,兴高采烈,欢声笑语中,在堂屋或客厅中央摆上八仙桌,用盘盛弓箭、小秤、书籍、笔砚、钱币、算盘、打牛鞭、吃食、玩具等,如果是女孩,再摆上剪刀、针线、尺子、化妆品等。盛物之盘曰碎盘。布置停当后,把孩子抱来,让其随意抓取,大人不作任何诱导,以预测和检验孩子一生的志趣、性情、爱好、智愚和前途,近似占卜小孩的命运。如先抓到的是书笔,说明孩子将来聪明好学,必定能金榜题名,是个文化人,能做官;若先抓到打牛鞭,就说没出息,是打“牛屁股”的;倘若先抓到食品,也要讨个口彩,说他福大命大,将来有吃有喝;若先抓到秤杆,说明他将来会经商做生意,发大财;若先抓到胭脂、水粉,长大好美色;若先拿到玩具,则预兆孩儿将来贪玩,家长要加强引导;若数次先抓取钱币,将来必定贪财,做父母的要趁小加强教育,进行思想防范。刚满周岁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兴趣,在他眼前摆设的各种物件,想先抓什么纯出于偶然,依此来占卜预测孩子未来的志向、职业、爱好、前途,显然是荒谬的,没有科学道理。现在已没有多少人相信了,虽仍流传“抓周”习俗,不过是逢场作戏,逗笑取乐而已。 远去的抓周,数百年来,人们曾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曾以抓周为代表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蜚声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