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新年,是新的开始,是每一个人心中一份美好的心情,辞旧迎新,总是满满的期待与祝福。按公历来说,元旦就是新年,从日历上看,这一天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可是对中国人来说,很多人心里都是要过了农历春节才算是真正新年的开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像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等。对很多人来说春节也是家人团圆的重要日子,一桌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就是心中对年的深深烙印和期盼,从每年春运拥挤的人潮中就可以看出,这个节日对人们的重要性。 藏历新年和春节一样,都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对藏族人来说,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 藏历新年像农历春节一样喜庆热闹,走到任何一个藏族聚居地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大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可口的食物,载歌载舞。 过藏历新年,很多地方也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家乡巴塘,过年前的各种筹备中,做果子是我从小到大最深刻的记忆。只要家里开始做果子,那就意味着快过年了。每一次看到油锅里刚炸好的红色果子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还没有等果子凉透,就已经下肚了好几个。现在,长大了,再做果子,不再是为了吃,觉得那红红的颜色就是过年必须的喜庆颜色。 在巴塘,吃长面也是新年里必不可少的,巴塘人擅长面食,也有很多被大家熟知的美味面食,但说起过年,大家都会对那一碗碗的冒长面记忆深刻,巴塘人习惯在新年的早晨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冒面。 过年前,每家每户都会准备足够的长面,加工好的鲜面拿回家后,一小把一小把的分好然后晾晒,晾晒后的长面更容易保存以方便过年食用。藏历大年初一,家里最勤快的舅母会早早的起床,首先梳妆打扮好自己,穿上新做的藏装,然后开始为一家人做新年的早餐——冒长面。 臊子是冒面味道的关键,巴塘的冒面臊子一般都是牛肉的,剁碎的牛肉和上姜、蒜、花椒等佐料在锅里翻炒,等炒出了香味以后,再加上水熬煮,这时凭着各人的口味,可以在汤里加上番茄或是白菌、松茸等美味食材,看着翻滚的臊子汤,扑鼻而来的是让人垂涎的鲜美香味。臊子汤做好了,家里人也开始陆陆续续起床了,这时,舅母就会开始煮面,面煮得刚过芯,就捞起来,漂在凉开水里,等大家洗漱完,舅母就忙着开始冒面,捞一小撮漂好的长面在小碗里,然后用勺子把滚开的臊子汤浇在面条上,反复几次,面被臊子汤冒热了,臊子的鲜味也入到了面里,再把面倒进每个人碗里,浇上一勺滚烫的臊子汤,撒上几颗碧绿的葱花,一碗美味可口的冒长面就可以吃了,佐以巴塘醋海椒,那味道简直不能用语言形容。为了让面入味,冒长面一般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有些人一顿能吃上二十多碗呢。 吃完早饭,大家都要去寺庙祈福,每个人都穿上最漂亮的藏装,带上松柏枝去煨桑,带酥油去点几盏酥油灯,带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和期盼,为自己、为家人祈福安康,为世界祈福和平。走在街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悦的笑容,“乐萨,扎西德勒!”互相送上新年的祝福,在声声祝福里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说到新年,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穿新衣服,有好吃、好玩的,还能得压岁钱,记得自己小时候就最喜欢过年,觉得家里既要过农历的新年,还要过藏历的新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样的好吃、好玩,不同的是藏历新年的第一天,是一定要穿上藏装的。现在,长大以后感觉年的味道已经渐渐淡了,农历春节和藏历新年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了,都是一样的过年,都是新年的开始。 新年里,歌舞也是节日气氛的重要组成,歌舞是抒发快乐心情的重要载体,过年了,不仅有歌舞节目表演,还有许多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像锅庄舞,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参与的,穿上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的锅庄,人们的脸上满是喜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藏历年期间,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动听的歌声,都能看到热情的舞蹈,在这个节日里,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都在倾情的演绎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与期盼。 可是,今年的新年和往年不一样,从农历新年开始,到藏历新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都只能待在家里,少了走家串户的拜年,少了各种各样的歌舞活动,过年冷清了许多,但是心里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还是一样,一句“乐萨,扎西德勒!”在电话里,在视频里,在短信息里,依然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