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平 就连已经90多岁的老作家马识途先生也曾作出过“芳吉老诗人,令名少小闻。白屋遗巻在,天下浥清芬。”的评价。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北大教授王利器先生则赞扬他是“声名扬益巴渝外,诗巻长留天地间”,这些都足以说明了吴芳吉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见到的《婉容词》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正式出版的由吴芳吉先生著作的《白屋诗选》一书中所选。根据该书所载,该诗计划于1918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构思脱稿于1919年8月,其实写作只用了一个晚上。这是一首叙事体的诗歌。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婉容的女子,其夫在1912年时单身赴欧洲留学,1915年到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与一美国女子自由相恋结婚,婚后由美国写回一纸休书,要将婉容休掉,婉容收到此书,悲痛欲绝,想到自己在家的艰辛,看到眼下的无奈,于是投江自尽。 全诗共91行,分为17个小节。“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随你求”一句出现于该诗的第四小节,总共三行,是婉容复述这封休书中的一段,“他说:‘我非负你你无愁,/最好人生贵自由。/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随你求。”以上是关于吴芳吉先生和《婉容词》的情况。 关于《康定情歌》,我曾在拙文《康定情歌的源与流》中作过较细的介绍,为了便于说明,这里不仿再作一点赘述。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康定情歌》产生的大致时间。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是各说不一,有说100多年前的,有说200多年前的。其实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看一下歌词就明白了。歌曲一开始即唱道:“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显然此歌创作于有了“跑马山”的山名,有了“康定县”的县名之后。 那么,跑马山的山名起于何时?康定县的县名起于何时呢? 据康定回族老作家张央老师撰写的《康定跑马山》一文所记:跑马山,藏名“拉姆则”,意为仙女山。站在城内观山,山似无脊,谐称南无脊山。这山顶有高山湖泊五色海,所以又名叫五色海子山。跑马山腰台地,藏名“登托”,意为垫子。北宋时在这山腰台地修建了拉姆则(仙女寺),香火兴旺,盛时有喇嘛700余人,后焚于战火。清代,明正土司每年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在“登托”山坪祭祀山神,并举行赛马会……从清代至民国赛马会年年在“登托”山坪举行,久之,康定人就叫这地方为“跑马山”了。 既然跑马山名缘于明正土司一年一度的赛马,那么明正土司又是什么时候进的康定城呢?据《康定县志》土司卷第二章第四节载:乾隆十年(1745年)坚参德昌24岁,“年岁合例”,承袭明正土司职,驻进打箭炉。可见明正土司正式搬进康定城是1745年的事,在拉姆则赛马就应是1745年以后的事了,而称“拉姆则”为“跑马山”最早也应是1750年左右。此时“康定”之名还没有,还称“打箭炉”,所以此时肯定也不会有《康定情歌》这首歌。 最早见“康定”之名是1908年,据《康定县志》概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打箭炉厅为康定府,“康定”之名始见于史册。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丰改土归流。民国二年以明正土司中心部份和鱼通长官司全境设康定县,县境疆域初定。可见真正称打箭炉为康定县当是1912年以后的事了,由此说明《康定情歌》的诞生时间最早也应是1912年以后。 既然如此,我们先从时间上进行一个比较,就以《康定情歌》诞生于1912年计算,此时吴芳吉先生还没有写出《婉容词》来,如果说此时已有了《康定情歌》,那就可以断定歌中一定没有第四段,而只有前三段,第四段就一定是1919年吴芳吉先生写出《婉容词》以后,文人受其影响添加上去的。如果说此时连《康定情歌》也没有,那更说明,《康定情歌》的诞生时间一定是在1919年吴芳吉先生创作出《婉容词》以后。 再拿《康定情歌》第四段歌词与《婉容词》第四小节对比,《康定情歌》第四段歌词是:“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哟,月亮弯弯哟,任我溜溜的爱哟。”《婉容词》第四小节中的原句是:“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随你求。”,歌词与诗歌相比就是多了作为衬词的“溜溜”几个字,并将“随”字改为了“任”字,除此可以说是一模一样,这难道是巧合吗?绝不是。 这只能说明,《康定情歌》第四段歌词就是源自于《婉容词》的第四小节中的两句诗,其思想的境界和文字的简洁绝不是当时康定本地人所能自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