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康藏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2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戏文化的演进历程
2020-02-28

◎谢真元

藏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独具风格的民族戏剧之一,是一种以广场演出为主的面具戏,也是一门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历史悠久,古老而又神奇。它以独特的形式及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于中华民族灿若群星的戏剧艺术之苑。藏戏的剧本、舞蹈、唱腔、服饰和面具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上有独到之处。因此,它诞生600余年来,一直深受藏族人民喜爱,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藏戏”与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为世界文化贡献的两大奇宝。

藏戏的风貌至今仍古朴、原始,它异彩纷呈而又神秘莫测,对于第一次听、闻并走近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惊体验:不仅是因为它极富传奇色彩的诞生,曲折迷人的故事情节,光怪陆离的面具,还因为它大量运用的原始宗教祭仪,以及独特的演出环境。笔者曾多次在雪域高原观看藏戏演出,它所带来的感染和震撼力至今仍刻骨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藏戏独具一格的鼓乐声响起并渐入高潮时,在那辽远、空阔的演出现场如同掀起了飓风,数百甚至数千人都会情不自禁被卷入其中。

在600多年发展、完善过程中,藏戏形成了《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苏吉尼玛》八大传统剧目。这八大藏戏,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聚居地一直盛演不衰。同时,印度、不丹、锡金等国的藏民聚居地也流传着藏戏。由于各地藏区历史、文化、风俗等的差异,藏戏的发展很不平衡。一些研究者将其分为六个剧种,即白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德格戏、安多戏、木雅戏和嘉戎戏。其中,白面具藏戏最为古老,蓝面具藏戏发展最为成熟,而其余则是分属地方剧种。

关于藏戏文化起源问题的探究,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大体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它源于跳神,或称哑剧性的神舞“羌姆”;其二,认为它由民间说唱和歌舞发展而来;其三,认为它是多元起源,即藏区民间的歌舞、诗史、说唱艺术,以及早期的“羌姆”,均是孕育它的源头之一,都从不同方面对藏戏的形成产生过影响。印度戏剧和汉族戏曲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藏戏的形成产生过影响。

我们倾向于第三种意见。但是截至目前,对藏戏起源形成的研究仍然很不充分,由于史料的匮乏,以至至今尚未有藏戏发展史面世。我们只能凭借收集到的史料记载和藏族民间的传说,依据现今的藏戏演出艺术和藏戏文学剧本,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再以前面所述的戏剧理论以及汉民族戏曲的形成过程,进行对照分析,力求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出藏戏的发展脉络。

如果把藏戏的发展史进行分期研究的话,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孕育期(远古到公元850年)

此时期相当于汉族社会从先秦至唐宣宗大中4年这一历史阶段,藏民族的原始民间歌舞、口头文学与宗教祭仪皆对藏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1千多年前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到西藏传教,他采用藏族民间舞蹈与佛教的内容相结合的形式,便是在桑耶寺[ 关于桑耶寺建成的年代,有不同的说法。法尊法师认为是公元762年始建,766年建成;意大利学者伯载克(C.petech)认为是公元780年始建,公元787年建成;王森认为是公元779年建成。总之,大体年代是在8世纪的后半期。参见《西藏佛教史略》,王辅仁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举行开光典礼时首次所跳的“羌姆”,我们认为,这是藏戏最初萌芽的标志。

有藏戏研究学者认为,“羌姆”是用舞蹈形式表现鬼神故事,应视为藏戏形成的标志。我们认为“羌姆”只是一种宗教舞蹈,它虽然具有“装扮”即化身表演这一戏剧美的质素,但仅有装扮而无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的“跳羌姆”并不能视为戏剧,加之“跳羌姆”被称为是“哑剧”,即是说它既无唱词也无对白,其目的是为了镇魔酬神,与戏剧的审美功能迥然不同,因此,它决非是戏剧,仅仅只能是藏戏的胚胎形态,是藏戏处于孕育时期的重要标志。与汉族戏曲一样,藏戏文化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期,下面,我们从历史沿革、艺术渊源两方面来考察藏戏的孕育过程。(未完待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