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登荣 《河山》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周晓枫一部独特而厚重的散文集。全书共有34篇文章,内容分为“山、林、河、海、原、城”等六个部分。作者从四川阿坝的雪山写到江苏宜兴的竹海,从山西晋城的猕猴写到辽宁大连的海鸥,从坝上秋色写到大理蝴蝶……作者将自己行走于神州大地的见闻,用精致的文字、创新的意象记录下来,让读者在回味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自然历史、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的同时,感受作者内心深处“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大智慧! 细腻的观察,书写独特的韵味;别致的联想,拓展汉语表达的意象。在这篇《雪峰之下》一文里,作者对阿坝的雪山,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从而发现:“别处的山,大多弧形圆融;至少不像四姑娘的山,有如此凛冽的锐切面。很少见到这样几成直角的断崖,这样突兀的刃脊,这样几乎只存在于几何世界里的角峰。”作者用“凛冽的锐切面、几成直角的断崖、突兀的刃脊、几何世界里的角峰”,把阿坝雪山的形状、特征、气势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让人深深感受到,阿坝的雪山,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的确值得人们认真去观赏、去体味!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的不断延伸,隧道,也随之增多。很多人对于隧道来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新鲜与奇特之处。然而,作者在前往黎坪采风的路上,在“车道弯转、山影重叠”的公路上,也见到了一座座隧道。不过,作者一双犀利的眼睛,很快就发现平淡无奇的隧道,其实别有洞天!于是,作者在这篇《黎坪之秋》中如是写道:“兜兜转转,一直在秦岭的山道和隧道。不停穿越隧道,一会儿是黑暗,一会儿是暖秋的明媚。隧道上端是连缀的顶灯,如影随形。那些幽白发蓝的顶光,恍如大蛇的脊骨,而我们滑行在它漫长而光滑的腔肠。”作者把隧道里的顶光,比喻为“大蛇的脊骨”,这奇特的意象,留给读者何等深刻的印象。类似这样创新的意象,在这本《河山》中,俯拾即是!在“美若锦缎的兴义”中,她写道:“万峰林之秋,就像一只跃动着的巨豹,天际起伏就是豹子弓起的优美腰线。”把秋喻为“巨豹”,这样富在奇特想像力的意象,无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边界。而在这篇《在和顺》,作者精心道:“穿巷而过,水气清润,飞掠的燕子闪过喉间一抹杏黄,连网丝上的蜘蛛都是可爱的,精密的细腿像古董表上的指针。百年木榫构架下的老屋,葳着时光的秘宝,门窗上出自剑川木匠的饰金彩雕,透过一缕正在明亮起来的光线。”燕子的“喉间”、网丝上的蜘蛛、老屋的门窗,作者都用自己创造的意象,用诗意般的文字生动呈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表达能力! 在记录中传递思想的火花,在书写中展示理性的声音,是《河山》这本散文集另一个显著特点。 阅读《河山》会发现,作者总是借物为媒,借物为介,来书写心声,传递思想、表达主张。作者在黄岩观赏美丽的橘花时,写下了《橘花之盟》一文。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灿然想到:“大美之中,有着任性而至尊的自由;而自己对自由的热爱与敬意,天平对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量。”而在蔚县欣赏剪纸艺术时,她从剪纸艺人那一又富有创造性的手中发挥说,“美,来自限制之下的放纵,以及教养之后的不羁(《蔚县剪纸》。”而在这篇《人在草木间》文中,通过饮茶,她产生了这样的念想:“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而剪纸艺术,又让她想到了人生。她在《蔚县剪纸》中说,“人的一生,莫不是一张剪纸;珍惜什么,放弃什么;有幸刻写下什么,无奈错失什么——方寸得失,如是我们努力,或可以成为难以独特的这一张或那一张。但愿,我们不是现代社会模具下的机械纸人;但愿,我们的呼吸依然带着时间的体温,我们的皱纹依然带着神明的指纹。”品读这些充满哲理意味的话语,可以给读者多么深刻的启迪呀!作者在努力拓展散文的表达手法、表现形式的同时,将人生道理、生活常识,有机地融于字里行间,让她的散文具有“万山苍凉 一水天真”的独特气质,也让读者在诗性的文字与创新的意象交织中,得到美的享受与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