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塘县波戈溪中心校 泽仁央喜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醒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这样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阅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示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