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龙县政府县长 董德洪 八月的新龙,大雨初霁。经过一番用心的准备,尤其是仔细查看了手中我即将结对的8户亲戚的基本情况后。趁着周末的空隙,一大早我就来到乐安乡“认亲戚”了。 “无论你是藏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我都认你这个亲戚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路程,上午9点多,终于来到了乐安乡桑朗村我的第一户“亲戚”甲拥拉姆家。远远地就看见甲拥拉姆老阿妈和她的三个儿子早已守候在门前,等待我们的到来,老阿妈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满面笑容地迎接我们,我赶紧走上去扶着她瘦小的身子说:“老阿妈,我今天是来认亲戚的,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当我小心地搀扶着老阿妈走进年久失修的屋内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时,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除了电灯外没有一件家用电器,我的心为之一颤。随后,我们就坐在藏房前院坝里的木凳上家长里短地聊天,老阿妈紧紧的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我们是做梦都没想到,今天能和县长成亲戚,真是太高兴了。”和老阿妈聊天才知道,她小时候因病留下了残疾,几十年来行动一直十分不便,丈夫也去世得早,是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现在,大儿子在家务农,二儿子“9+3”汽修专业刚毕业,小儿子在当扎巴,家里就靠种地有点微薄的经济收入,现在还欠债4万多元,生活十分艰难,但老阿妈很乐观地对我说:“现在,虽然生活很困难,但是党委政府替我们老百姓想得太周到了,生了病有新农合,孩子们读“9+3”包吃包住,还有各类惠农补贴,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告别的时候,老阿妈恋恋不舍地说到:“你作为县长能专程来看望我们,无论你是藏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我都认你这个亲戚了”。看到老阿妈满是皱纹的笑脸,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母亲,一样的慈祥,一样的和蔼可亲。 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老阿妈的执着与坚强,深切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藏区老百姓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国定贫困县的新龙,像甲拥拉姆这样的贫困户仍然不少,如何才能带领农牧民群众早日脱贫勤劳致富?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好党的惠民利民政策,抓好藏区民生工程建设?问题萦绕在心,深感责任在肩,任重道远。 “我就是因为书读少了,没文化、没出息,所以现在把孙女们全部送去读书,让她们走出这大山沟。” 来到切衣村老党员白玛降泽家时,老党员的家境相对还算富裕,家里的六个孙女均在上学。当我问起家中还有什么具体困难时,白玛降泽激动说:“如今国家的惠民政策这么好,只要自己勤劳肯干,咋都不会饿肚子的,但要想发家致富,还得有文化知识才行,我就是因为书读少了,没文化、没出息,所以现在把孙女们全部送去读书,让她们走出这大山沟”。他喝了一口糌粑茶接着说:“今年,我的大孙女考入州职业技术学校到泸定读书去了,眼下区乡教育质量比县城周边学校差一点,能不能麻烦亲戚帮我把三孙女转到二完小或措卡希望小学读书。”我请老人家放心,一定尽全力帮助联系教育局解决。同时,我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纸上递给他说:“我老家也是泸定的,和你们一样都是农民的子女,您大孙女在泸定那边有什么困难,直接给我打电话好了”。 白玛降泽作为广大农牧民群众中的一员,如此重视子孙的教育,主动送孙女入学,真实地反映了现在藏区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了。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想,一定要把学校办出规模、办出效益、办出质量,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藏区的未来是充满无限希望的。走出老党员的家门时,已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了。 后记 这一天的结对认亲,虽然走了不少崎岖的山路,让人疲惫不堪,但是,老阿妈的贫穷现状和老党员的教育情结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贫穷与教育看似互不相干,实则千丝万缕。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贫与教育是最基础的群众工作,也是最直接的民心工程。 这一天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让我对群众有了更新、更全、更实的认识:我们的群众十分纯朴和善良,没有因为我是汉族干部而拒之门外;我们的群众生存条件很差、生活很苦,几乎靠天吃饭,需要更多、更大的帮扶,却没有因为我是县长而提过多要求;我们的群众懂得满足和珍惜,对国家的惠民政策发自内心地感激,对安稳的现实生活十分地珍惜。这让我愈发地觉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分量重于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