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周3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Z01版
周1

第Z02版
周2

第Z03版
周3

第Z04版
周4
 
标题导航
首页 | 康巴周末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4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藏麻辣烫
2015-04-18

■ 范河川

朋友送来一本贺老的新作《康藏地名背后的那些故事》,该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系四川民族学院康巴研究中心《康巴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欣喜之余,一口气将其读完,似有梵音缭绕,豁然顿悟。其文风结构特点总感觉似曾相识,多少有些马丽华散文风格的味道,也有些故事会的特点,同时还有些杂谈的龙门阵韵味,又因为带有探讨研究的成分,这里笔者姑且称之为“康藏麻辣烫”。

据了解,贺老写这些文章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在任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时,笔者还在县上,贺老与笔者交谈时就谈到他正在写关于地名的故事,当时特别提到三岩、山岩的译音问题与原意,探讨了藏传佛教与地名出处。没有想到贺老按照散文的格调写的,完全出乎意料,文章要比笔者预想的好很多,非常具有可读性。

大家知道,地名既是一种地理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不同社会、民族 ,地名的构造类型、特征各有差异 ,即便是同一民族语言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也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在地理名称中不同深度地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既是语言、文化各异所致 ,也同该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分析、研究地名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并且能够给历史、民族、地理、语言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 ,还可以说清民族的迁徙和兴衰、社会的变动等历史情况。

我们总在谈论写东西要有根,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民族的东西,写有特色的东西,贺老就这样做了。抛开猎奇的成分,仅从分类看,《地名与历史》、《地名与地理》、《地名与人物》、《地名与传说》、《藏传佛教与地名》、《地名引起的思考》就包罗万象,涉及到各个方面,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比如《地名总在变化》这篇。地名的变化原本很正常,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是经历千万年的历史,地名都因为历史事件,当地的主要人物,传说故事发生改变。但真的要细细研究起来其中内容丰富,就像一罐酿了百年的酒,回味绵长,韵味无穷。看这些文章就像是几个朋友泡着上等的好茶,聊着康藏的历史,不需要详细的时间,不需要准确的历史事件发生经过。一个轮廓,一个大概的经历,从记忆里便道出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内涵。

地名是人们赋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这种赋予从历史发展看,经历了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从赋予语言到文字再到数字代码;从约定俗称到标准化、法定化。把地名文学化,这显示出作者敏锐、独特的观察力。书中《一地多名的背后》、《一地多名面面观》、《一地多名也有趣》,猛一看这些标题像是康藏历史的研究论文,细读研究的成分不多,大多是围绕地名讲故事,讲古今中外,讲文化的传承。带着悠远的古风,伴着旋子的韵律,在山歌的曲调中,展现康藏历史画卷。如果你喜欢藏族文化,喜欢藏族的故事,可以细细品来,定能感受雪山的震撼,任凭风云激荡;享受草原的浪漫,耳枕金戈铁马,约定今生缘分。还可以领悟江河的潇洒,笑看沧桑巨变;品味文化的魅力,顶膜红墙白塔,纵情山水之间。正如作者代序中写的:“《康藏地名的那些事》,不是对康藏地名的研究,这样的事只有专家去做。康藏地名背后的那些事情就是说话,是想把人们熟悉的地名中含有的意思以笔者的理解说出来,东说南山,西说北海,见仁见智,让读者自己去放飞想象。”

我们讲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常说天堂是拉萨,佛地是桑耶,文化宝地是德格——不仅仅因为拉萨是藏区的政治中心,而是布达拉宫为代表的汉藏历史记载符号,在蓝天白云下,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说是天堂一点不为过。藏区山水好的地方有的是,格萨尔与藏传佛教故事无处不在,但许多地方并没有挖掘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有故事情趣的历史文化也就鲜为人知,地名魅力完全没有展示出来。贺老以文学的方式来写康藏的地名故事,用这些沉淀着历史文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更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比如《品牌催生新地名》、《自然山水与地名》、《村落城镇与地名》、《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名》、《格萨尔传说与地名》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气息,也有不少传奇性。我们常常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先进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打造甘孜州旅游全域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贺老可谓是探路者。正如他所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地名就是这样一种在精神层面占有很大比重的财富。”

我们知道藏族的最早地理概念,反映在原始神话思维中。藏族的原始神话认为:大地犹如一只蛋,蛋壳生成大地,蛋清化为湖泊,然后从这只蛋中产生了人类始祖和万物。

藏族的原始宗教认为:宇宙中充满星光和水气,由光和水气演化为霜。霜化为露,露化为水。水的运动产生泡沫,泡沫上结集了微小的尘粒,由此凝结为大地。所以,千百年来藏族人认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生存的第一条件,要生存就得认识大地。认识大地的方法必须以山岳为标志,河流为主线。于是藏族先人把认识大地的学问称为“山河学”,并归属于古代藏族十八门学问中的一门。《藏传佛教与地名》、《山水佛教与地名》、《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很好的阐释了这些理论。正如书中讲的:“平心而论,就是因为一些地名中包含了藏传佛教文化内容,才使得这些地名或者显得雅致,或者显得深沉,远离了低俗。这也就是适才提到的,地名有了文化品味。”

贺老在书中多次提到《康藏地名背后的那些事》既是探讨,更多的还是一种轻松的闲聊。都知道,藏族有丰富的地理著作和文字资料,其数量就国内而言仅次于汉族。人文地理专著及其注释和游记类的就有《世界总论》、《世界广论》等。藏族地理著作的普遍形式是先对区域地理的描述,然后逐步涉及全高原。这和藏族的民族统一过程相一致。其特点是以人文地理为中心,兼及自然地理,宗教色彩浓厚。青海藏族研究会副会长贡乔泽登老师认为:藏族地名的命名方式,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藏语及藏族文化背景,和其它地区及民族不同,构成了藏族特有的地名命名方式。可大致分十三种。包括以动物和栖息地命名;以氏族、部落命名;以方位副词和抽象名词命名;以植被命名;以土壤、水的颜色命名;以神、人名、官职命名;以气象、天象命名;以经济用途命名;以祥瑞、凶兆、魔鬼等命名;以量词命名;以人工建筑物命名;以矿物命名;以事件命名等。一旦研究藏区地名,面对资料匮乏,必须要注意地名起源问题。这是因为藏族的地名起源、背景、含义比较复杂,特别是关于氏族、宗族、部落、神名、人名、掌故等时,涉及宗教、习俗、历史等一系列问题,要谨慎考证,避免人云亦云。特别要注意讲求人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要极力扩大对同一地名的起源和含义的调查面,以免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和以讹传讹。近年来有些地方史志,民间故事,民俗学研究,报告文学等著作和文章中,由于撰写人缺乏必要的藏族传统文化知识,或翻译失误,或作者出于某种主观愿望,以藏族传说的名义,信口开河,令人啼笑皆非。如果研究地名时不加考核,拿来就用,难免上当出错。正如贺老书中所说:“有什么样的传说,就有什么样的地名,却因为语音、发音在很多时候让外地人吃不准一个地名的确切含义遇到这样的情形,不要对地名‘望文生义’,也不要‘听音生以’,还是要把传说追问出来再说。”

笔者最喜欢书中一句话:“地名,由于简洁和浓缩,实际上还起到了把民族精神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作用。”读《康藏地名背后的那些事》,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为祖辈的英勇、豪迈与睿智骄傲,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所折服。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块财富,淘出沉甸甸的“黄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