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丹叔/专栏 在我国春秋末年的那个时候,有一诸侯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水灾,一个名叫白圭的人被派去治水。他的方法很简单也很有效:修筑堤坝,挖掘沟渠,将洪水引入邻国。白圭治理了水灾,心里十分得意,忍不住跑到孟轲那里,自夸道:“我之治水,胜过大禹。”孟子道:“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白圭以邻为壑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狭隘的本位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大恶疾,它极大地伤害了人类的感情和心灵。受伤害的不光是这个世界,也包括他自己。正确的选择和做法应该是:因势利导,将洪水引向大江、大河,最终泄入海中。 楚国有个叫孙叔敖的人,幼年时,一次在外面玩,看到一条“两头蛇”。传说,凡见了两头蛇的人,无一例外,全都会死掉。孙叔敖心想自己死定了,但不能再让别人见到它,于是把蛇打死,埋了。孙叔敖后来非但没死,还担任了楚国的令尹。 晋国有一次出现了奇怪的天文现象,占星者认为这是预兆国君有祸。占星者对晋国国君说,可将这个灾祸移到年成或宰相或百姓身上。晋国君是这样回答占星者的:年成不好,则无以立国;宰相是君之股肱,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宁愿自己以身当祸,决不禳移别人。后来,晋国君不但没有死,还多活了三十多年,人以为是忠厚之报。 《容斋随笔》载,宋代建昌南城人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等它自己死去。谁知陈策之子把骡子的背磨破,找机会卖给了一个过路客人。陈策知道后,追上这位客人。客人以为陈策舍不得,把骡子藏了起来。陈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陈策因此把骡子从客人手中追回。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同样一件事,因文明或国家意志的不同,因人心的不同,因人欲的表现形态不同,因人对“得”与“失”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和实际效果截然反相。楚国人孙叔敖、宋人陈策以及晋国国君,他们以其所处的时代、身份和个人的故事,作出了相反的回答。可喜的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与己为善,这个简单然则深刻的道理,在今天的中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 [典源] 语出《孟子·告子下》。刘宰《漫塘诗集·杀虎行……》:“大夫忧民忧,岂必限吾土。不然邻国以为壑,信也白圭愈于禹。”清·张集馨《日记·同治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至陕西逆回,如孙义宝、任五等,穷凶极恶,罪于才磔,拥众数万,杨炳锃不察真伪,禀清递籍安业,以邻为壑,尤属纰缪,此禀姑存之。” |